黑龙江本土确诊+15 哈尔滨确诊女孩遭网暴被骂毒王(6)

2021-09-24 08:51     齐鲁晚报

新闻多看点

今年1月25日,新华社也就流调问题刊发了相关报道《流调隐去“非必要细节”更科学》,其中表示,

流调隐去“非必要细节”,能更好地保护确诊者的隐私。绝大多数确诊者,都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感染病毒的,他们也是疫情中的受害者,他们的隐私权同样应该被保护。

但在以前,太多“非必要细节”让确诊者轮廓过于清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确诊者姓名、照片、电话、住址等信息泄露的事件,让当事人不堪其扰。

疫情溯源的初衷,是要查清确诊者的活动轨迹,定位密切接触者,理清潜在的病毒传播链。但必须强调的是,

溯源要锁定的是病毒,它不应该让确诊者成为被人指指点点的谈资

如果对流调中的“非必要信息”不加处理,会在客观上让确诊者背负巨大的思想压力,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瞒报活动轨迹,给抗疫工作留下隐患。

单从防疫需要来说,去除“非必要细节”也能满足防疫需求。在大数据时代,要排查密切接触者并非难事,有许多种办法。很多地方的疫情通报都会明确提到,“已对确诊者的××名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既然已查清楚哪些密切接触者到过某个场所,如实相告即可,为何非要通报确诊者去该场所的目的?

“只提地点不提人,弱化病例的压力,尊重人的隐私,这是文明社会该有的基本素养。”“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在被确诊之前,她不过是这个人口超2100万城市中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她的私人生活应当是全权由她做主,不应成为可被他人随意浏览、点评的信息。”从舆论反馈来看,大家早就希望流调信息通报更科学、更人性化。

常态化疫情防控这道考题,考验社会治理能力。科学、精准地公布流调信息,不断优化疫情通报内容,既能体现对人的尊重,又能再度明确抗疫工作的严肃性,更见政府公共管理的绣花功夫。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