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本身从辽国方面看,也是一次很奇怪的军事行动。一方面,辽国几乎抽调了全部能够抽调的主力部队南下,当时辽国政治核心皇太后、皇帝和韩德让三大巨头也都随军行动,分明是倾国而出,摆出一副要和宋朝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但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派人以王继忠的名义给真宗送信,要求和谈。而且,这次行动辽军没有像以往一样在定州一线过多纠缠,而是绕过了这一地区,直接南下,进逼黄河一线。综合来看,辽国这次的意图应该是以制造巨大的军事压力来达成一个要价比较高的和平协议。
辽国的要价到底是什么呢?从宋辽双方的对比来看,辽国希望达成的最高目标就是恢复辽国和后晋达成的那个协议,宋朝要归还太祖时期从幽云十六州夺回的关南之地,交还三关,同时还要向辽国称臣纳贡。称臣纳贡以前是后晋,后来是北汉,现在宋朝灭了北汉,辽国就希望原来北汉每年给辽国的岁币都由宋朝来出。同时,夺回关南之地,就等于拆掉了宋朝好不容易才经营起来的定州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可以随时直接进入中原。当然,这个目标最后并没有达成。
澶渊之战的时候,宋朝虽然得到了辽军南侵的消息,并且积极备战,确实也是当作战略决战来做准备的,但宋朝对辽军的行动方向判断有失误。包括真宗、寇准等人,都是准备到定州前线去和辽军作战的。所以,真宗下诏亲征之后,澶州上报说,为了皇帝的安全起见,要维修城墙,真宗还表示拒绝,说只是路过澶州,不需要劳民伤财。一直到真宗和宋军已经前进到了黄河边,准备渡河了,才确认了辽军前锋已经开始进攻澶州的消息。所以才出现了宋军军心动摇,真宗也有些犹豫要不要渡河过去的情况。
而且,宋廷对辽军的战略目标虽然不清楚,但对辽国不断以王继忠的名义送来的和谈建议却并没有过分积极主动的回应,甚至出现了王钦若在前线扣留了真宗派往辽国的使臣的事情。也就是说,这时候宋朝也认为搞不清楚辽国到底是想干什么,所以也不愿意贸然同意辽国的和谈要求,希望能够先立足于打赢,然后再来谈善后的问题。
辽军这次南下,投入进攻兵力最多的,其实是在瀛洲。瀛洲也属于幽云十六州,是被宋朝抢回来的,虽然在定州以南,但是个小城,兵力并不多。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城,辽军疯狂进攻了二十多天,却始终没能拿下来。在其它地方,辽军基本上都是试探性的进攻,尤其是在澶州,虽然确实进攻了,但只是前锋部队,投入的兵力并不多。真宗到前线后,宋军士气百倍,英勇反击,辽军看取胜无望,就主动后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