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种说法是很没有道理的,以崇祯刚愎自用,疑神疑鬼的性格,如何能听得进一区区兵部之见。如果硬要说是听从,那只能说是同其意见相一致,正中下怀罢了。而洪承畴身在第一线,最了解当时的敌我状况,最有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他不同意的话,谁都不可能让大军贸然去决战。
只能说,是洪承畴在崇祯“速战速决”的重压下,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而陈新甲不知兵,以一介书生之识,起了推波助澜之作用。如果要将这松锦之败推诿于陈新甲,那也太抬举他了,他根本起不了那么大作用的。
打输了当然就要另寻他法,此战虽然以明军大败终结,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这皇太极的损伤也惨不忍睹。以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一时也奈何不得大明,而想入主中原,在当时的满人看来,还属异想天开之事。所以,他们对明朝的议和表现出很大诚意,也想值此胜机,同明人言和,休养生息以图后进。
和谈的过程曲折复杂,就不在此叙述了,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双方签订了“意向和约”或者叫“停战协议”,和约规定,双方息兵,明朝每年送给满人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满人每年送给明朝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这一和约正是陈新甲在崇祯秘密授意下进行的,他为此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费尽了心思,然而当此事被外界所知后,陈新甲的厄运便到来了。
和约内容外泄一事,《明史》记载是因陈新甲的家僮误以为是塘报,“付之抄传,于是言路哗然”。然而我觉得不是太可能,一是作为最为机密之事,陈尚书何以能随手放置于几而不加任何防范;再者,一小小家僮怎么可能有能力抄之于塘报而误传,要抄也是如师爷这样的府内智囊所为之事,绝不可能是一洒扫庭院的家僮所为,此事万不可信。
但泄密是肯定的,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想这“和议”之事乃是大动静,涉及人员众多,不可能掩饰得天衣无缝,想必是哪个随从于无意间泄密,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