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王安石的学生一个小官郑侠于熙宁七年(1074年)画成《流民图》,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朝廷罢除新法。图中的景象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开封城外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流亡的难民扶老携幼蜂拥而至,个个面有菜色体无完衣。他们卖儿卖女典当老婆,也只能换来一些麸皮和粗粮勉强糊口,没有家人可卖的便去吃树皮草根,饿死在城下只是迟早的事。当然造成他们这种遭遇的是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神宗支持下,王安石发起了一场旨在改变北宋积蔽的变法。熟知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带来相信中的图景,而是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公元1073年,也就是王安石变法后的第四年,熙宁六年至翌年,中原地区遭受连续10个月大旱,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但地方官吏依旧催逼青苗法本息,饥民不是被加锁械,拆房买地偿还官钱,就是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四处逃散。朝廷虽开仓赈灾,但如杯水车薪。所以,不难理解当时人都是怎么看待王安石的。因此,王安石在当时被称之为“奸臣”不无道理。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王安石,王安石变法是富国强兵的,如果王安石的改革成功,宋朝也不会那么早就被灭亡了,有可能还会收回幽云十六州,也未可知。
王安石的变法诚然有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利还是大于弊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新法施行之初,苏轼是强烈反对新法的人物之一;但当司马光完全废除新法的时候,苏轼又强烈反对完全废除新法,主张保留一部分新法。苏轼态度的变化,就足以证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大部分是比较正确的。所以,王安石比较难评价,我们只能认为是:天还没亮,王安石就起来了。这一点,我们在现在看的非常清楚和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