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世民借王仁恭和高君雅抵抗突厥失败的不利形势,迫不及待的对李渊进行劝谏,逼李渊起兵。李世民认为“此天授之时也”,李渊听后也颇为认同,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有相当政治头脑的李渊来说,他所犹豫的可能是起兵的时机。
然而李世民的逼迫加速了他对起兵早作打算。李渊唯恐儿子的急躁会打乱其整个部署,所以他只能答应并且稳住李世民。他对李世民说:“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迫家亡驱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所以李世民的催促也成了加速晋阳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刘文静也是谋划和推动晋阳起兵的积极参与者。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征高丽,杨玄感借机起兵反隋。而李密同杨玄感关系密切并做了其谋士,然而起义很快失败,李密也成了官府缉拿的要犯,且按照隋律,他算犯下了灭族之罪。刘文静因与李密连姻,故而被系太原狱,按律当斩。对于刘文静来说,呆在牢里,迟早都是死。但是,如果此时李渊起兵了,并且自己也参与进来,那么不论日后的起兵能否成功,他至少是躲过这一劫难,所以他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加速李渊父子起兵。如果说晋阳起兵是李渊计划中迟早的事,那刘文静则加速了晋阳起兵的到来。
(1)刘文静早已看出了李渊父子的反隋之心,所以他才有机会利。用起兵为自己解脱。刘文静在大业末年身为晋阳令,而李渊为晋阳留守,“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他还暗中观察李世民,“见李世民而异之,深自接纳”。他对裴寂说:“此非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正由于此,当刘文静因为与李密连婚而下狱时,他才敢向李世民提出“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反隋称帝计划。如果没有他对李渊父子平时的观察,没有对时局的准确判断,他的建议只会让他罪上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