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绝望:被所保卫的百姓唾骂(3)

2024-04-17 07:42     十年砍柴

我曾在2007年出版的拙著《晚明七十年》中有一节“离间计奏效的土壤”分析了袁崇焕被杀京师百姓称快的“民意基础”。1629年阴历十月,后金军队避实就虚,不与袁崇焕的铁甲正面交锋,而是饶过宁远、锦州防线,从北京正北方蒙古部落的地盘发起进攻,突破长城,攻陷遵化城,尔后在广袤的冀东平原驰骋。再绕过通州,兵临北京城下。京师内那些吵吵嚷嚷的文臣,过惯了太平日子的居民,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感受危险,他们责怪手握全国一支最有战斗力的军队的袁崇焕,竟然让后金的部队攻打首都。袁督师成为千夫所指。

袁崇焕有他的苦处,后金的部队从北京正北面突破防线进入京畿,那里并非他的防区,后金兵进入到京东地区让他措手不及。但他最终还是很快带兵赶到北京城下勤王,在京师东南的广渠门外与后金军队大战,击退了敌军,京师转危为安。但北京城内的君臣和百姓吓得失魂夺魄,他们不会感谢袁崇焕的解围,而是责怪他没有能够在关外堵住敌军。有不忠不纯、三心二意的嫌疑。一旦有个导火索,袁崇焕就会变成人人皆欲杀的奸贼。

这世上的民意是飘忽不定、靠不住的。哪有理性的、稳定的民意呀?当一群人在某个时期受到刺激、感到危险时,情绪是特别容易被引导的。从内部找奸贼、找替罪羊是人民群众的拿手好戏,愤怒、恐慌由此有了宣泄的出口。只有事情过去多年后,历史的迷雾一点点消散,后世人才看清楚当年谁忠谁奸,谁智谁愚。但是新的“历史迷雾”又会笼罩大地,因为土壤没有变,1900年“庚子事变”中清廷亦是如此。“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突然觉得TikTok 的创始人及其团队面临着当年袁崇焕的困境呀。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忍辱负重,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希望为TikTok找到一条出路,这应该是任何经济理性人所想到的选择呀。然而,就是有众多的国内瓜众认为这是屈服,是下跪。

刑场上围观袁督师的百姓,其精神后裔是代代不绝呀。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