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自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晚清王朝的历史,就是怎一个憋屈了得。除了隔些年挨个打,就是动不动挨个宰,简直成了人家案板上的弱肉。但就是这么一段悲戚戚的历史里,有一个“亮点”,至今还被津津乐道:挨打的大清朝,怎么突然有钱了。
乍一看去,1840年以后的大清朝,别看一直挨打,“腰包”却真鼓得快: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年间,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已经下跌到每年三千八百多万两白银,比“康乾盛世”时的最高值缩水一千多万两。但两次鸦片战争挨过揍后,同治年间的清朝财政收入,就迅速突破了六千万两大关。待到甲午战争惨败,几年后又被八国联军打上门,惨遭“大放血”的清政府,1908年的财政收入,更突破两亿三千万两,堪称“越挨揍越有钱”。
如此“突然有钱”的景象,自然离不开“洋务运动”等近代建设活动,以及晚清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特别是“庚子国难”后的十年里,清王朝掀起“实业投资”的热潮,以《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里统计,1904年至1910年,中国新增加万元以上资产的新厂276家,增长率堪称清代之最。每年民族工业资本的增速更高达百分之十五。如此红火景象,不但给清政府带来财源,也让近代以来一些“专家”大唱赞歌。但问题是,大清,真如这账面上一样“有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