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当年西行求法,其动机乃在求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说:“法师遮渴众师,备餐其说,详夸其义,各搜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经过 17年的艰苦努力,玄奘的初衷得以实现。
同时,在唐太宗、唐高宗的支持之下,玄奘组成庞大而高效的译经班子,译出《瑜伽师地论》等一大批唯识学经典及其它佛学经论,而太宗所撰 《大唐三藏圣教序 》又确立了玄奘在佛教界的领袖地位,为法相宗的传播开了绿灯,使唯识学说一时风靡海内,为其它宗派所不及。
玄奘、窥基(玄奘弟子,唐代著名高僧)之后,法相宗的中心人物转移到了三祖慧沼。
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金刀之谶与弥勒下生信仰结合,是唐代叛乱的主要理论支撑。所谓金刀之谶,是南北朝至隋唐期间对“刘氏主吉”等类似刘姓当得天下谶语的概括。整个开元年间,占很大比例的妖贼、妖人作乱,都与刘氏有关。与此同时,武则天以弥勒下生信仰建立了其政权的神圣性和合法性,这更为后来的玄宗所不容。实际上,早在北魏时代(402年起)的起义,就多有金刀之谶与弥勒下生信仰的结合,之后这种情况更屡见不鲜。
所以对玄宗而言,金刀之谶与弥勒下生信仰的结合是动摇其王朝根基的重大威胁。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卯金刀”就成了统治者敏感和警惕的符号。这点在杨国忠改名一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新唐书 杨国忠传》载:“国忠本名钊,以图谶有“卯金刀”,当位御史中时,帝为改今名。”
众所周知,杨国忠为玄宗宠妃杨玉环之从祖兄,玄宗却因杨国忠本名钊,犯金刀之谶,故特为之改名国忠。玄宗对金刀之谶的警觉和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这里再将法相宗三祖慧沼放置到这种政治环境中,可知:其一,慧沼是武周朝时期佛教界的中心人物,与武则天关系密切。其在窥基、普光圆寂后不久,就奔赴带有武则天官方意识形态的淄州大云寺;之后又被武则天征召参与了义净、菩提流志译场。由此可知,慧沼在玄奘圆寂后,慈恩寺僧众与武则天关系疏远的情况下,逐步缓和了这种紧张关系,并成为带有武则天时期政治色彩的僧侣。
这点已使得其在玄宗朝处于不利的位置。第二,慧沼俗姓刘,正犯金刀之谶,这更为紧要。玄宗对杨国忠尚且如此在意,他更不可能对佛教宗派核心人物置之不顾。第三,弥勒信仰又是法相宗内部师资相承的传统,这点也为玄宗所顾忌。
综合以上三点来看,慧沼在自身有弥勒信仰的同时,又与武则天的关系密切,且又正犯金刀之谶。诸多因素结合,玄宗对慧沼的法相宗派持排斥和限制自在情理之中。故法相宗失去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衰落也是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