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三不动,四人要穿红”具体指啥?

2025-10-28 13:59  头条

重阳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古就有登高祈福、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寄托着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今年的重阳节恰逢2025年10月29日,民间流传着"重阳三不动,四人要穿红"的说法,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智慧,看看有道理吗?

一、"重阳三不动"的讲究

**"重阳三不动":千年民俗中的天人智慧**

重阳佳节,金风送爽,菊香满城,古人在这天地交泰的特殊时令,以"三不动"的禁忌凝结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哲思。这三项看似朴素的规矩,实则是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注脚,每一则都暗合天时、顺应人情。

一不动:不动土--敬畏大地的生存智慧

重阳恰逢秋收尾声、地气渐敛的关键节点,土壤如同进入冬眠的长者,需要休养生息。《齐民要术》有云:"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此时破土犹如惊醒沉睡的龙脉,既会扰动蓄积中的地灵之气,更可能斩断来年五谷丰登的生机。而"九"在《易经》中为至阳之数,重阳日动土更被视为对天地阳刚之气的冲撞。加之此日素有"老人节"之称,动土之举暗含"撼动根基"的不祥隐喻,与孝亲敬老的节日精神背道而驰。

二不动:不动怒--和谐为贵的处世哲学

登高佩萸的重阳习俗,本就寄托着驱邪避祸、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古人深谙"怒伤肝,喜伤心"的养生之道,认为节日里的情绪波动会如涟漪般影响整年的运势。宋代《岁时广记》记载:"重阳之日,宜静心安神,以蓄元气。"家庭团聚时若生龃龉,不仅折损"夕阳红"的温情画卷,更违背了"九九"谐音"久久"所象征的长久安康之意。

三不动:不动针线--女性劳作的仪式性解放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重阳节对女性有着特殊意义。唐代已有"女子以茱萸囊佩臂,作女儿节"的记载。针线暂停绝非简单的休憩,而是通过"断线"的象征性仪式,让终日"慈母手中线"的妇女获得短暂解脱。正如七夕乞巧是对女红的礼赞,重阳罢针则是对女性劳作的尊重,让织女星的光芒也能照进人间灶台。

这三条穿越千年的禁忌,如同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神秘表象下藏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它们不是迷信的枷锁,而是用仪式感编织的生活艺术,在岁岁重阳的轮回中,始终传递着对天地的谦卑、对亲情的珍视、对生命的呵护。

二、"四人要穿红"的寓意

在中国传统节俗文化中,"四人要穿红"这一重阳节特有的民俗讲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智慧。红色,这一承载着华夏民族集体记忆的吉祥色,既是旭日东升的绚烂,也是朱砂辟邪的庄严,更象征着血脉相连的生命力。每逢重阳佳节,四类特定人群身着红衣,实则是以色彩为媒介,完成一场人与天地的和谐对话。

其一,本命年者当以朱绶护身。

** 古人观测天象发现,当木星(岁星)运行至本命生肖方位时,会形成"太岁压运"的星相格局。此时身着正红色衣饰,犹如为命宫点亮明灯,其炽烈如火的能量既能震慑阴祟,又可调和五行。民间常见本命年者腰缠红腰带、腕系红绳,正是取"以阳制阴"的易理精髓。

其二,体弱多病者宜借丹霞补气。

** 中医理论认为,红色对应人体心火系统,具有温煦命门的特殊功效。《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与重阳佩茱萸、着红衣的习俗暗合。那些面色苍白、手脚冰凉之人,若在重阳日穿戴绛色衣冠,恰似为生命之火添柴加薪,使萎靡的阳气重新焕发生机。

其三,远行者需凭赤帜护航。

** 重阳登高本有"辞青"之意,远行之人跋涉山水之际,红衣加身既是对山川神灵的礼敬,更是移动的护身符。古代商旅常在车马系红绸,现代旅客行李箱拴红结,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正是对"红云护驾"信仰的最好诠释。那抹跃动的鲜红,犹如暗夜火炬,为游子照亮归途。

其四,新婚夫妇当以彤管盟誓。

** 重阳节又名"女儿节",恰是夫妻重温婚誓的良辰。新人穿着茜色衣裳登高,既取"步步高升"之吉兆,又暗含"赤绳系足"的姻缘美意。在漫山红叶的见证下,那交叠的红色衣袂,俨然月老手中的姻缘簿,将"执子之手"的誓言写入天地之间。

三、重阳节的其他习俗

除了"重阳三不动,四人要穿红"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民俗讲究外,重阳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还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这些习俗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彰显着古人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

登高远眺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古人认为重阳时节阳气上升,登高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站在高处极目远望,既能舒展筋骨,又能开阔胸襟,正如王维诗中所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习俗更暗含"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寄托着人们对事业、学业蒸蒸日上的期许。

赏菊品菊则是重阳节另一大雅事。菊花傲霜而开,被誉为"花中隐士",其凌寒不凋的品格自古为文人墨客所赞颂。重阳时节,或漫步菊园,或案头清供,那金黄的、雪白的、紫红的菊花竞相绽放,宛如一幅流动的秋色图卷。赏菊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是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饮菊花酒堪称重阳节的养生之道。古人将菊花与黍米同酿,制成清香怡人的菊花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重阳饮此佳酿,既可祛除秋燥,又能明目养肝,实为顺应时令的养生妙法。

佩茱萸的习俗则体现了古人的防疫智慧。茱萸气味辛烈,古人认为能驱邪避秽。重阳时节,人们或将茱萸装入香囊佩戴,或插于发髻,既是对疾病的预防,也寄托着对平安健康的祈愿。这种将实用价值与美好寓意相结合的习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

‍"重阳三不动,四人要穿红"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提醒我们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要遵循传统习俗,祈求吉祥如意。同时,我们也要深刻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让这个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