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物催吾老,天涯见立秋。
今日大暑节气第二天,阳光依然灼热,蝉鸣声声入耳。老人们摇着蒲扇,望着日历念叨:"今年立秋可不一般啊。"2025年的立秋确实不同寻常,它携着三大特点而来,也牵着秋收的期盼。今日7月23日,再过半个月就立秋了。
今年8月7日,日历轻轻翻到"立秋"。老伙计们,别看窗外暑气还盛,天地间那缕微凉的秋意已悄悄启程啦!古书有言:"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说的正是立秋三候。咱们老祖宗把立秋看作"四时八节"中的大日子。
今年立秋有3大特点:
今年立秋不一般:"晚立秋、母秋、秋包伏",秋老虎蓄势待发。
一、今年立秋"晚",热浪难消退
今年立秋精准时刻落在8月7日13时51分19秒(农历闰六月十四)。古人观察发现,立秋时刻若在中午之后,暑气消退将更慢,"秋老虎"的威势也更凶猛。今年立秋在午后时分,恰逢"晚立秋",被农谚赋予深刻含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而今年恰逢"晚立秋",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下,高温高湿的"蒸煮模式"或延长至九月。田间劳作的农人已开始预备"保苗水",应对可能的干旱逼熟。
二、闰月逢"母秋",暑凶需谨防
今年立秋落在闰六月十四,这一"双数日"在传统阴阳文化中被归为"母秋"。农谚警示:"公秋爽,母秋凶",其中"凶"正指持续发威的炎热。老农感叹"秋老虎比大暑还毒"。而今年闰月叠加母秋,更添一层"湿热积蓄"的隐忧。
三、"秋包伏"巧相遇,三伏虽短热未减
今年三伏天共30天,为近十一年最短。但立秋后次日(8月9日)才入末伏,形成"秋包伏"格局,末伏的酷热被"包裹"在立秋节气内。
古人对此早有洞察:"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到哭"。因末伏持续至8月18日,立秋后还有12个伏天。尽管三伏总时长缩短,但地表蓄热饱和与副高压强势控场,可能催生"短而强"的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