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补冬”有讲究

2025-11-07 15:21  头条

今天是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中,立冬是一个特殊的节点,不仅意味着天气真正转冷,也标志着人体进入了"冬藏"的关键时期。

老话讲得好:"立冬补冬,补嘴空",但光吃得好可不够,养生更讲究方法与时令相合。

别小看立冬这一天,如果忽视了它背后的健康信号,小病可能拖成大病,旧疾也容易复发。所以,立冬时节怎么吃、怎么动、怎么睡,门道大得很。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立冬这天,三样宝贝要记牢,三件事别去做,三条秘诀保平安。

一、立冬三样宝,护住你的阳气

中医有"冬主藏"的说法,意思是冬天要收敛阳气,把精气神储存起来,为来年打基础。而在立冬这天,有三样传统"宝贝",正是养阳护体的好帮手。

1. 羊肉:温补不上火

立冬吃羊肉,是很多地方的习俗。羊肉性温,能补气养血、暖中祛寒。尤其适合手脚冰凉、畏寒怕冷、气血不足的人。

现代营养学也证实,羊肉富含优质蛋白、B族维生素和铁元素,对提高抗寒能力有帮助。但要注意,高尿酸、肠胃功能弱的人不宜多吃,切忌炖得过辣或与海鲜同食,以免上火或诱发过敏。

2. 黑芝麻:护肾润燥

中医讲"冬令进补,首重滋阴"。而黑芝麻正是入肾经、补肝肾、润五脏的佳品。现代研究显示,黑芝麻富含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延缓衰老、改善便秘、保护心脑血管都有益处。

立冬这天,不妨喝点黑芝麻糊或煮些黑芝麻粥,既暖胃、又护肾,比吃补药强。

3. 红枣:补血安神

红枣在中医里有"百果之王"之称。立冬吃红枣,不光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还能缓解压力大、睡不好、手脚冰冷等冬季常见问题。

但提醒一句:红枣虽好,糖尿病人要限量食用,以免血糖波动。

二、立冬这三件事,别再做了

立冬之后,气温骤降,人体阳气逐渐收敛。这时候再做一些"伤阳"的事,就容易生病。

1. 忌早起太猛,贪凉洗澡

立冬之后,日出变晚,气温低,很多人还像夏天一样早起晨跑,结果一口冷空气吸下去,咽炎、支气管炎全来了。尤其是老年人,清晨气温最低,血管最容易收缩,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同样,晚上洗澡水温太低或洗完头没吹干就睡,都是严重伤阳的行为。建议改为晚上九点前洗澡,水温保持在38℃~40℃,洗完立刻穿衣保暖。

2. 忌进补太急、太杂

很多人一到立冬就开始"大补",牛羊肉、花胶、阿胶、膏方统统上桌。但补得太猛、体质不适的人不仅吸收不了,还可能上火、便秘、腹泻甚至诱发慢性病复发。

养生讲究"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进补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选择温补、平补或滋阴的方式。

3. 忌懒动、窝家一整天

天气一冷,很多人就宅在屋里、懒得走动。看似保暖,实则影响气血运行、加重体湿,尤其容易造成脾胃虚弱、体重增加、情绪抑郁等问题。

立冬后虽然要"藏",但并不是"懒"。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适度运动,如太极、快走、八段锦,能帮助阳气内敛又不滞,是最好的"动中养藏"。

三个秘诀,帮你安稳过冬

立冬不仅要吃得对、动得好,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几个关键习惯,帮助身体顺利过冬、来年少生病。

秘诀一:早卧晚起,顺应阳藏

中医经典指出,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晚上早点睡,早上等太阳出来了再起床,这样才符合人体阳气潜藏的节律。

现代研究也发现,规律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修复与内分泌平衡,睡得好,身体才能"藏得住"。

秘诀二:护好脖子、脚和肚子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冷从脖子进"。立冬之后,颈部、腹部、足部必须重点保暖。特别是女性和老年人,腹部一着凉,容易胃痛、腹泻、宫寒;脚冷则全身都冷,甚至影响睡眠质量。

建议换上高领毛衣、贴身护腰、棉袜棉鞋,出门围上围巾,别让寒气有机可乘。

秘诀三:喝热水比吃补药更重要

很多人立冬只顾着吃补药、喝汤,但却忽略了最基础、最关键的事--喝热水。冬季干燥,热水能促循环、助代谢、润肺止咳,对预防感冒、缓解疲劳都有效果。

尤其是早上起床后、晚上睡前,各喝一杯40℃左右的温开水,比吃什么补药都实在。

结语

立冬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气,而是一年中养生的起点。这一天做好了准备,整个冬天都能少生病、多精神。

记住这句话:"立冬三样宝,百病不来找"。吃对羊肉、芝麻、红枣,避开贪凉、乱补、懒动的误区,再配上早睡、保暖、喝热水这三大秘诀,就能把健康牢牢抓在手里。

冬天虽然冷,但我们可以用科学、温暖的方式过得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