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度高温天,母亲为省电费不让儿子开空调,悲剧发生了

2025-08-22 10:55  头条

"42度高温!她以为关空调能省电,没想到却断送了孩子的健康。"

看到这条新闻标题时,我的心猛地一沉。不是因为它有多离奇,而是因为它太真实、太常见了。

很多人都低估了高温的杀伤力,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父母,总觉得"以前没有空调也活得好好的",结果却在一个小小的决定中,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件事发生在7月初,正值全国多地发布高温橙色、红色预警。当天,户外温度高达42℃,屋内温度更是逼近45℃。但为了节省电费,这位母亲坚决反对儿子开空调,还说:"电风扇吹吹就好了,哪那么娇气?"

她没想到的是,短短几个小时后,儿子再没从昏迷中醒来--重度热射病,多器官衰竭。

"省电省出人命",到底值不值?

这不是个别案例,今年全国已发生多起因高温导致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真正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悲剧本可以避免。

高温不是闹着玩的,不是多喝水、多吹风就能熬过去的。

在42℃的高温环境中,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将面临极大挑战。尤其是房间通风不良,湿度又高时,汗液蒸发受阻,热量无法顺利排出,体温就会不断上升,最终发生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死亡率高达50%。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急促、皮肤干热等症状,黄金救治时间只有几十分钟。像新闻中的孩子,就是被母亲误以为"只是中暑、睡一觉就好",耽误了治疗。

这类悲剧反映出一个普遍误区:太多人以为中暑就是出汗多、头晕,却不知道它也可以像心梗、脑出血一样致命。

热射病的高发群体并不局限于老年人。青壮年在高温环境中运动、劳动,缺乏及时降温措施,同样容易中招。

这几年我在门诊里接诊过不少类似的患者。有一位30岁的小伙子,在40℃的天气里坚持晨跑,回家后突然昏倒。送到医院时,体温已经飙到41.8℃,虽然抢救回来,但留下一定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我们总以为身体能扛,身体也有极限。

高温不是考验体质,而是拼命的温度。

很多老年人不愿开空调,说不舒服、怕感冒,其实是因为不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配合适当加湿,其实比电风扇更安全、更有效。

关空调并不等于省电。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加快,出汗多,水电消耗其实也在增加。更别说一旦中暑进医院,医药费远比电费高出几十倍。

"不舍得开空调,就可能舍不得命。"

对很多家庭来说,这种节俭是一种美德。但在高温面前,节俭若变成固执,就可能成为悲剧的导火索。

还有一些家长误以为孩子年轻、耐热,便忽略了他们的主观感受。其实青少年的体温调节系统还未完全成熟,在极端高温下更容易出现脱水、中暑等风险。

我曾接诊过一名12岁的男孩,在暑假期间长时间在不开空调的屋里写作业,因中暑被送来急诊,体温39.6℃,意识模糊。幸好送医及时,否则就是一场难以挽回的事故。

我们要意识到,高温不是小事,空调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命线。

"别让节约变成误伤,别让省电变成人命关天。"

在高温天气下,这些健康常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中暑的早期症状包括:头晕、恶心、乏力、大量出汗、注意力不集中。

若不及时处理,可能迅速发展为热衰竭或热射病,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皮肤干热无汗等危急表现。

此时绝不能"等等就好",必须立刻降温,并拨打120。

降温方式包括: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湿毛巾擦拭身体、风扇辅助降温、冰袋放置在腋下、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及时使用空调,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27℃,避免温差过大。

特别提醒老年人,高温天不可自行停用降压药、利尿药等处方药物,也不要盲目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以防加重脱水。

热天若出现皮肤干燥但无汗、体温持续升高、呼吸急促、神志不清等症状,极可能是热射病前兆,要立刻送医。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每年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案例。

我们还需要打破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只有户外才容易中暑,密闭、不通风的室内,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更容易成为"热牢笼"。

尤其是老旧小区、顶楼住户,屋内温度常常比室外还高。

人体在超过35℃的环境下,调节功能就开始吃力,40℃以上基本就是靠毅力撑着,一旦失控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伤害。

"空调不是浪费,是刚需。"

现在国家也在大力推动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倡导科学用电、安全避暑。很多地方政府还出台了夏季高温补贴、电费减免等政策,帮助低收入群体应对酷暑。

我们每个人也该换个角度看待"节电"这件事。真正的节约,是用得其所,不该省的不能省,尤其是生命安全。

"空调能救命,别拿命去赌省电。"

每年夏天,我都想反复提醒大家一句话:

中暑并不简单,它可能是通向重症监护室的一张单程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