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韩国的,并非只是一张邀请函,因为担心美国脸色而不敢接的李在明,错过的也不仅仅是一次阅兵的机会。
盼望着,盼望着,9月3日越来越近了。8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了"9·3大阅兵"的有关情况。
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也是我军力量结构新布局在阅兵中的首次集中展示。这次参阅的武器装备,都是从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遴选,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均为首次对外展示。
而在空中力量方面,受阅机型则基本涵盖了我军现役主战机型,很多还是大家关注的明星装备,有的还是首次公开亮相。虽然这里提到的"明星装备"主要是歼-20和歼-35这些"牛夫人",但因为哪怕是这些"牛夫人"都具备世界领先的水平,所以此次空中梯队仍然可以充分展示我军空中作战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也是在8月20日这天,韩联社发布了一则简讯。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于当天会见了中国驻韩大使戴兵,并收到了9月3日赴京出席"9·3大阅兵"的邀请。
报道提到,中方此前曾邀请李在明出席此次抗战阅兵活动,但韩方经过再三考虑,但是面对这份10年一遇的厚重邀请,青瓦台最终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回应:李在明本人因为"日程安排"等原因,无法参加这场盛典,最终改由禹元植代为出席。
8月24日是中韩两国的建交纪念日,按计划,韩方届时将向中国派出一个高级别特使团,除了禹元植之外,特使团中可能还包括韩国前国会议长朴炳锡、民主党议员金太年、朴钉。以及前总统卢泰愚之子、东亚文化中心理事长卢载宪等人。据测,该特使团将会见王毅外长等我方高层人士,并向我方转交一封李在明的亲笔信。
如此一来,韩国既接下了中国给的面子,又不用担心美国的脸色不好看,看起来似乎是个雨露均沾的选择。然而抗战阅兵邀请函的分量非同一般,即便是在中国,这样的盛会也是10年才有一次。对于任期仅有5年,而且还不得连任的韩国总统而言,这其实就是李在明在政治生涯中,唯一一次能够以国家元首身份获邀出席的机会。
10年之前,韩国时任总统朴槿惠曾经顶住内外压力,登上天安门城楼。10年后,面对同样的邀请函,李在明政府却选择了婉拒。
这绝不只是一张观礼请柬,它更像是一道中国出给韩国的考卷。李在明因为担心答不好丢分,担心会惹美国和韩国国内的反华魔怔人不高兴,所以就把卷子交给禹元植这个国会议长来答,那他所要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对李在明错过的不仅仅是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与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并肩而立的荣耀时刻。从更深远的战略层面看,韩国可能会因此错过一个宝贵的时代窗口。
我们向李在明发出邀请,或多或少是有点试探意味在里头的。我们也想看看,在美日两国的强大影响力之下,李在明政府能否在中韩外交上展现出哪怕是一丢丢的独立意志。
而李在明的缺席,无疑会强化我们对韩国的刻板印象,并进一步印证"韩国外交无法摆脱美国掌控"的判断。这将使得中国在处理未来半岛事务时,可能会更加倾向于绕过韩国,直接与美国或朝鲜展开对话。
韩国原本是有机会在中美之间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的。一个敢于在中美之间做出独立判断的韩国,对我们会有更高的战略利用价值。而一个亦步亦趋、因为担心美国脸色而束手束脚的韩国,则会自动丧失这样的地位,彻底沦为大国博弈棋盘上一枚被动的棋子。
近年来,受尹锡悦在任上折腾出来的那些幺蛾子影响,原本文在寅好不容易给韩国挽回的一点印象分,如今在中国这里也已经被败坏得差不多了。此次阅兵邀请,本是我方主动释放善意、推动中韩关系回暖的一次重大努力。李在明的缺席虽然有其苦衷,但在客观上无疑会让本已脆弱的中韩互信又蒙上一层阴影。错过了这跟村,未来如果韩国想再从中国这里获得同等级别的战略重视,难度无疑会大大增加。
李在明不是不清楚其中的利害,正是为了尽可能地找补,所以他最终才作出了那个看起来似乎最稳妥,却同时也最平庸的选择--让禹元植等人代为出席,而且还写了亲笔信让禹元植他们捎过来。
很显然,这是一种经过精心计算的外交止损,旨在向我们表明:虽然李在明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前来,但韩国依然是高度重视对华关系,希望稳住两国经贸合作的基本盘的。
但是,任何形式的特使访问,都无法替代国家元首亲自出席所带来的巨大象征意义和政治推动力。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讲的就是这么个道理。而阅兵又是罕见地同时集齐了"祀"与"戎"这两大元素的活动,这一来一去,李在明就相当于错过了中国给的两张面子。
虽然李在明来不来华出席"9·3大阅兵"对我们而言区别并不大,可我倒觉得吧,这事多少还是有点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对那些平时有事没事总抱怨中国,抱怨我们不拿正眼看韩国、不拿韩国当回事的韩国人而言。如今铁一般的事实已经证明了,就算我们给你们面子也没用,因为你们根本连接茬的胆子都没有。中国人瞧不上韩国是有理由的,而且这完全是你们韩国人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