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北京女孩小玲(化名)的遭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她因同居男友杨某的两次暴力殴打,双手、髋部严重受伤,如今只能依靠轮椅生活。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她早在2024年9月就已报警,案件却因伤情鉴定迟迟无法推进,至今已拖延近10个月,司法程序陷入僵局。
小玲与杨某相识于2022年底,起初杨某表现得体贴入微,甚至不惜24小时视频报备以获取她的信任。然而,2023年7月,小玲因怀疑杨某有犯罪前科而查看其手机时,双方爆发冲突,杨某在抢夺手机过程中导致她双手严重受伤,被诊断为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等。2024年7月,小玲因想做手部手术恢复健康,再次与杨某发生争执,对方竟直接殴打她的髋部,并威胁道:"残了就只能跟着我。"这次暴力行为导致她髋臼盂唇损伤,彻底失去行动能力。
2024年9月,小玲终于鼓起勇气报警,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立案后,案件却陷入漫长的伤情鉴定程序。警方最初委托的民营鉴定机构以"时间过久"为由拒绝鉴定,而具备资质的北京法大司法鉴定所却因警方未出具正式委托书而无法介入。更令人费解的是,警方曾以"两人是情侣,会和好"为由拖延处理,甚至一度声称案发地在重庆,尽管小玲提供了北京的电影票和合影作为证据。
律师指出,杨某的行为已涉嫌家庭暴力,若伤情鉴定达到轻伤以上,还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然而,由于伤情鉴定迟迟未能完成,小玲既无法申请《反家庭暴力法》保护令,也难以追究杨某的刑事责任。与此同时,她的手术费高达10万元,因社保中断无法报销,生活陷入绝境。
小玲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家暴受害者同样面临司法程序拖延的困境。专家呼吁,应优化伤情鉴定流程,明确公安机关的办案时限,并加强对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此外,社会应提高对家暴的认知,避免以"家庭纠纷"为由淡化暴力行为的严重性。
小玲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苦难,更是对司法效率和社会救助体系的拷问。唯有完善法律执行机制,才能真正让受害者"站起来",而非在暴力与拖延的双重打击下继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