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已经立李显做了太子,为何李显还要通过政变,逼武则天退位(2)

2025-11-07 16:22  搜狐

传言开始流动,说张氏在筹划修改继承制度,效仿汉代"外戚辅政"之法,由"亲信之臣摄国政",即他们兄弟摄政。

而真正的转折,是武则天病重之后。

705年初,武则天患病,无法临朝。张氏兄弟以"皇后需要静养"为由,封锁宫门。任何人不得见皇,任何命令由他们口头转达。这是彻底断绝朝廷与皇帝的通道。

宫中大臣人人自危。许多诏令,都是张氏自行宣布。太子不知内情,大臣不知真相。朝堂已成空壳,皇命只剩形式。

权力不再来源于皇帝,而来自两位近臣之口。

这是对李显最大的威胁。他清楚,若武则天突然离世,而张氏控制遗诏,他连继位的机会都没有。这场"继承局",他正处在最边缘的位置。

但他不敢动。他记得十四年前被废时的无助,也记得儿女被杀时的鲜血。忍,是他唯一能做的。

可这一次,忍已无效。因为敌人已经不满足于掌权,张氏兄弟,想要政权合法化。而太子李显,便是他们必须扫除的障碍。

张柬之等五臣策动宫变

局势失控,不在外朝,在皇宫内部。

张昌宗、张易之封锁宫禁,形同临朝称制。武则天久病在床,已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秩序崩塌。朝臣再忍,也忍不下去。张柬之动了。

张柬之此时官拜凤阁侍郎,相当于宰相。他长期留意宫廷动向,熟悉禁军布防,也深知太子处境。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局面已临破局边缘。

李显无力反抗。相王李旦虽有兵权,但一直保持低调,不与张氏为敌。若再不动作,张氏有可能直接篡权。权力一旦被他们固化下来,不仅李唐宗室无望,整个大唐也将陷入新一轮外戚干政的泥潭。

张柬之开始私下联络几位核心重臣。崔玄暐、桓彦范、敬晖,都是朝中实权人物,历经数朝。几人私下聚谈,交换情报,一致认定:

不杀张氏,天下将乱。

他们决定发动宫变。但要宫变成功,需要三股力量--太子、相王、羽林军。

第一步,是太子李显。张柬之派人秘密探视,试图取得支持。

李显迟疑。他不愿出面,但也知道自己再不表态,就是坐等被废。张柬之没有要求他参与,只要他在关键时刻愿意出面接位即可。

李显默许。

第二步,是拉拢相王李旦。李旦掌握南衙禁军,这支部队平时负责京畿城防,若能加入行动,至少能从外围控制局势。

李旦多年韬光养晦,一向不愿卷入权力斗争。可张氏兄弟的行为已经触犯底线。朝中多有流言,说武则天想废太子立"忠臣"辅政。这个"忠臣",正是张昌宗。而李旦与太子同为宗室,他若袖手旁观,下一步也可能遭殃。

张柬之说服了他。李旦同意出人支援,由其麾下心腹袁恕己参与核心部署,协助宫变行动。

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是羽林军。

羽林军直属皇帝,是宫廷最核心的武装。张昌宗兼任羽林卫大将军,早已调动一批亲信把持要害岗位。不控制羽林军,宫变无从谈起。

张柬之找到羽林军另一将领李多祚。李多祚虽职权不及张昌宗,但深受士兵敬重,性格谨慎。张柬之陈述利害,晓以大义,私下调动信任将士,分批替换禁宫外围守卫。

为防引起张氏怀疑,换防过程持续十余日,每次不过十几人,但到705年2月中旬,大部分宫禁外围已由张柬之一方控制。

行动时机成熟。他们选择在2月20日动手,武则天病情重,张氏兄弟无防备。凌晨,羽林军从玄武门悄然入宫,直奔长生殿。

张昌宗还在寝殿,张易之尚未起身。士兵突袭,一路斩卫斥奴,宫内无一组织抵抗。兄弟二人被捕,不容辩解,当场赐死,首级装箱,送至东宫太子处。

宫中一时哗然,武则天尚未知情。张柬之等不等她反应,立即调兵占据殿前要道,控制内廷宦官,封锁宫门。

随即派人前往请李显入宫。

兵临宫门,武则天让位

局面彻底逆转。

宫内禁军换将,外朝调兵入驻,朝臣站队明确。张氏兄弟已死,无人能再操控局势。武则天虽怒,但病重无力,身边心腹尽散,无法调兵。

她已无退路。

仅一日之内,局势塌方。2月22日,武则天宣布退位。李显即皇帝位,恢复"中宗"尊号。次日,国号由"周"复为"唐"。

神龙政变成功。五位主谋官拜高位,张柬之为首辅。武则天退居上阳宫,十月后病逝,享年82岁。

李显终于再次登基。但他知道,这个位置,不是母亲给的,是张柬之给的。

他的继位,不靠皇恩,只靠兵变。他的复位,不靠太子身份,只靠政权联合。而他,在整个事件中,几乎毫无发言权。

这场政变,几乎无血战,却改变整个大局。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结束,也揭示一个事实--

权力不是靠名分,是靠控制力。哪怕你是太子,也敌不过一个掌军权的外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