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万股民目瞪口呆,格力电器,这家曾经的家电巨头,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从"格力专卖店"到"董明珠健康家",格力的品牌更名引发了广泛争议。与此同时,格力在业绩、市值、多元化业务等方面的表现,也让人不禁质疑:格力电器,是否已经跌落神坛?
品牌更名:激进转型还是战略迷失?
格力电器近期将部分门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这一举动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从战略意图来看,格力显然希望通过品牌年轻化、加码健康赛道、探索新零售等方式,寻求突破。然而,这一举措也带来了诸多质疑。
首先,品牌更名虽然短期内能够吸引流量和关注,但长期来看,个人IP与企业品牌的绑定是一把双刃剑。董明珠作为格力的灵魂人物,确实能够为品牌带来信任背书和情感联结,但这也意味着品牌形象与董明珠个人形象高度绑定,一旦董明珠的个人形象受损,格力品牌也将面临巨大风险。
其次,品牌更名并非全部门店同步,导致品牌形象割裂。部分门店仍保留"格力"品牌,而部分门店则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这种不一致的品牌形象可能会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削弱品牌认知度。
最后,新招牌被吐槽"土味审美",这也反映了格力在品牌形象升级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年轻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品牌年轻化不仅仅是换个名字,更需要从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升级。
业绩与市值:七年停滞,格力为何裹足不前?
回顾格力电器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不难发现,这家曾经的行业龙头已经陷入了增长瓶颈。2019年至2020年,格力电器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尽管2024年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市值方面,格力电器在2021年至2022年遭遇腰斩,尽管此后有所回升,但也仅仅停留在2018年的水平。这意味着,格力电器已经长达七年没有实质性增长。
相比之下,小米集团的表现则显得尤为亮眼。截至2025年1月22日,小米集团的市值达到1.3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而格力电器的市值仅为2300亿元。尽管从净利润来看,小米仍不及格力,但资本市场对小米的估值已经远远超过格力。这背后反映的是资本市场对两家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不同预期。
多元化业务:格力与小米的差距何在?
在多元化业务的拓展上,格力与小米的差距尤为明显。格力电器在造车领域的尝试可谓一波三折。2021年,格力通过收购银隆新能源进军造车领域,并将其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然而,格力钛新能源并未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波澜,反而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反观小米,雷军宣布All in造车后,小米汽车的表现令人瞩目。小米SU7的交付周期长达34周,新增订单量持续高于实际交付量,显示出市场对小米汽车的高度认可。小米汽车的成功,不仅体现了雷军强大的个人影响力,也反映了小米在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空调业务:格力的核心护城河正在被侵蚀?
作为格力电器的核心业务,空调一直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近年来,格力在空调市场的领先地位正在被美的等竞争对手逐步侵蚀。2021年,格力空调以37.4%的市场份额排名行业第一,但这一数据从2022年开始便不再出现在财报中。2024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空调业务的营收为779.6亿元,而美的集团该业务的收入则达到1015亿元,差距明显。
与此同时,小米也正式杀入空调市场,推出了首款中央空调,并喊出了"2025年进入中国前三"的目标。小米的入局,无疑将进一步加剧空调市场的竞争,格力面临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格力该如何破局?
面对内忧外患,格力电器亟需找到破局之道。首先,格力需要在品牌年轻化上下功夫,不仅仅是换个名字,更需要从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升级,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其次,格力需要重新审视其多元化战略。造车领域的失利表明,格力在多元化业务的拓展上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格力应该更加聚焦核心业务,同时谨慎选择多元化方向,避免盲目跟风。
最后,格力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管理,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空调市场的领先地位正在被侵蚀,格力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巩固其核心业务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