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阳谋,菲律宾傻眼,美国预料不到,中国黄岩岛要有新变化了!
9月10日,国务院一纸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位于海南省三沙市、面积约三千五百公顷的海域,正式戴上了"国字号"生态保护区的帽子。
黄岩岛,是中沙群岛唯一常年露出水面的岛礁,拥有全球罕见的"珊瑚-海草-潟湖"复合生态系统。
这里记录到造礁石珊瑚358种,占全球种类数的62%,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热点优先区"。但近十年来,受全球变暖和非法捕捞影响,礁缘活珊瑚覆盖率从52%骤降至33%,建立整体保护制度已刻不容缓。
更重要的是,黄岩岛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它距海南岛约890公里,扼守南海东北门户,与永兴岛、永暑岛形成"铁三角"布局,可实现对南海35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全域监控。
中国政府选择在这个时候宣布建立自然保护区,不单单是一次环保行动,实则是一步集主权维护、生态保护、国际博弈于一体的战略妙棋。
相比过去依赖海警、海军力量的模糊管控,这次中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将对区域进行常态化监督与维护。
这种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菲律宾几乎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难道能公开反对环境保护吗?难道能否认黄岩岛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吗?除非它想成为国际公敌!
菲律宾近年来频频指责中国在南海的所谓"破坏行为",如今中国打出环保大旗,直接让菲律宾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如果菲方反对保护区设立,就暴露了其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真实面目;如果接受,就等于默认了中国对该海域的管辖权。
更让菲律宾难受的是,中国在方案中预留了与菲律宾、越南联合科研的接口。这等于是抛出了一个橄榄枝:
菲方如果愿意合作研究,中国欢迎,但想要破坏生态,不行。
而菲律宾政府面临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和国际舆论压力,不得不接受这个看似温和实则无解的安排。
对美国来说也是如此。
近些年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一贯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频繁派遣舰机闯入南海争议海域。
根据美国国防部发布的"航行自由"报告,截至2022年,美国已累计对60多个国家实施了600多次"航行自由行动",挑战超过700项所谓"过度海洋主张"。
特别是2015年后,美国针对中国南海岛礁的"航行自由行动"总体呈现持续增加趋势。
但面对中国建立的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美国那套"航行自由"说辞突然失效了。
中国没有采取军事化手段,没有填海造岛,而是选择了环保这个无可指摘的立场。
美国如果反对,就等于公然反对环境保护,这与其一贯宣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相悖。
要知道,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南海政策以"对抗""打压"为主基调,旨在为对华战略竞争争取更多筹码。
比如,加大对菲律宾支持力度,让菲律宾成为"印太"军事前哨,还联合盟友加强对南海的集体性、机制性介入,并强化"三海联动"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把台海与南海绑定为一个首尾相连的作战区域。
然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设立,巧妙地避开了与美国的正面军事对抗。
毕竟,中国通过建立保护区,实际上是在行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的权利。公约明确规定,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的自然资源拥有主权权利,对海洋科考、环保等事项有管辖权。
中国设立自然保护区,正是对这些权利的合法行使。
更让美国无奈的是,中国在保护区内引入了"电子围栏"+"卫星遥感"双监管系统。这意味着任何美国舰船进入该海域,都会立即被记录、监控和预警。
中国不再依赖容易引发直接冲突的海上对峙,而是用技术手段实现了非接触式管控,大大降低了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
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中国南海战略的一次重要转型。
未来,保护区的建设可能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南海的存在,同时也为地区合作提供新机遇。
国家林草局即将上线"守护黄岩岛"小程序,公众可在线认领珊瑚苗、查看实时水质、举报违法行为。文旅部门计划遴选"生态体验官",每年限额200人乘生态邮船登陆实验区,参与礁盘监测、海草种植。
而对于30万南海渔民,保护区将设置两个季节性开放捕捞区,实行"限额、限品种、限工具"的特许制度,确保传统生计与生态红线双赢。
中国政府这步棋,不得不说既有担当又有智慧的做法。
在南海这片波涛汹涌的海域,中国的策略正在从"硬对抗"转向"巧经营",这可能是解决复杂地缘政治争端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