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降半旗,82岁拜登再次出山意欲何为?

2025-09-13 12:55  头条

特朗普的政治盟友,美国右翼年轻一派的意见领袖被枪杀了。

查理·柯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右翼支持者,他有着自己的播客,是全美最大的青年保守力量的领袖。

就连一直和特朗普对着干的马斯克,这次也把矛头指向了左翼。

可以说,他的死又点燃了左右翼的火药桶,奥巴马、拜登又出来发声了,美国的政治极端化会越演越烈吗?

对于一个不熟悉的任务,首相要搞清楚的就是,他是谁?他的地位等如何?

各国媒体在报道查理·柯克的时候,都加上了"特朗普政治盟友"的字样,这就足以说明他的重要性。

查理·柯克是MAGA阵营中最具影响力的"网红"之一,他领导的"美国转折点"组织是全美最大的青年保守力量。

最让人惊讶的是,他才31岁,可以说上一句年少成名。

柯克出生于芝加哥的郊区,受到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影响,他的思想色彩偏右。

后面开始在著名视频YouTube上活跃,并在茶党团体发表演讲。

2012年,接受捐赠者提供的资金支持,18岁的他就创立了非营利性组织"美国转折点"。

他的支持者大多是年轻人,所以他的征地主要就是在视频平台和校园,喜欢在校园组织演讲,这次出事的地点就是在犹他山谷大学。

他也参与了特朗普的第一次选举,在特朗普当选后,柯克开始和特朗普及其政治顾问们接触。

甚至小唐纳德·特朗普也是柯克的支持者,还曾在"美国转折点"活动人士组织的大型会议上发表演讲。

白宫不少年轻工作人员也是柯克的"粉丝"。

他还创立了为共和党竞选的政治机构"转折点行动",为共和党的选举出力,已经成为了共和党全国竞选机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年的大选中,特朗普赢得了全美大约45%的年轻选民选票,对此,特朗普还特意向柯克表达感谢。

综合以上不难看出查理·柯克年轻、有影响力,在特朗普的支持者中的地位也高,属于新生力量。

所以,他的死亡也成为了这次左右翼矛盾的导火索。

左右翼因为他的死亡争吵,又不因为他的死亡争吵,可以说,各有各的算盘。

关于他的死亡,在定性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都赞同政治暴力的说法,但是侧重点不同。

第一个反应的是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在记者会上将此事定性为"政治暗杀"。

许多共和党人都直接扣帽子表示刺杀的人一定是一个极左的。

而民主党人自然不认,表示这是没有控枪的后果。

总结来讲就是民主党呼吁控枪,共和党强调心理健康、极端氛围;民主党指出枪支泛滥,共和党说"杀人的是人不是枪"。

先说极端氛围,从这点衍生出来的可就多了,比如为什么会有这种极端的氛围?这种氛围是谁塑造的?应该是怎么样的?

可以说,争论点多多。

共和党会认为这是"保守派言论自由遭遇暴力威胁""传统价值观受攻击",进而呼吁更强硬的治安政策。

而民主党这边就可能直接将极端氛围的营造的帽子扣在极右翼上面,表示极右翼言论本身就是煽动仇恨、导致社会失控。

一个人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死了,查理·柯克的死亡对于共和党来说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会成为一个标签。

在定性方面,特朗普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表示直接将柯克之死与自己去年遭遇未遂暗杀相联系,誓言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以打击政治暴力。

就连有一段时间没有出来和特朗普对着干的马斯克,这次也站在了特朗普一边。

他转发了风投巨头红杉资本的合伙人肖恩·马奎尔一段推文,"左翼十多年来一直宣扬右翼暴力的威胁,但现在危险来自左翼"。

他转发并回复道,"左翼就是谋杀政党"。

不仅仅是这样,马斯克还点赞了另一条帖子,该帖子称:"左翼主流媒体,以及(加州州长)纽森等声称'特朗普计划当独裁者'的人,制造了对右翼人物的恐慌氛围,这种氛围可能会让无数情绪不稳定的人变得激进,进而实施政治暴力。"

而在民主党这边,他们则侧重于说枪支暴力。

值得一提的是,柯克正是在回答学生关于"如何减少枪支暴力"的提问时被枪杀,可以说是,十分的讽刺、

并且就在遇害前一周,他还在福克斯新闻节目中与主持人争论:"为什么大家总盯着'枪支暴力'?应该盯着'坏人用枪'啊!"

这是符合美国氛围的,为什么呢?

因为每次在枪击事件后,美国枪械股都会上涨,比如2012年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后,股价一周内涨18%,2017年的拉斯维加斯枪击案,股价涨12%。

很明显,不少人害怕的是,买不到枪,因为恐慌。

诚然,美国的拥枪令是自有国情在此,在早期的时候,农场主们大多都生活在地广人稀的领域。

可以说,你被抢劫了,警察一定是最后来的,甚至还没有办法来。

常言道,"一切的焦虑都是因为火力不足",美国的枪支就成为了祖宗之法,但是这是在南方。

美国的两党争可以说是南北战争的延续,何况,在南北战争,北方联邦胜利后并没有清算完南方的一派。

说不定,美国两党就是在这里学会了"零和博弈"。

最后说一说数据,美国的人口,今年的最新数据是3.41 亿,但是枪支却超过了4亿支,属于世界之最。

可以说是一个"必需品",如果发展到了全国禁枪,那么又何尝不是下一个"禁酒令"?

可以说,禁枪或者不禁枪都是生意。

这起事件更加剧了美国两党的分裂,当然,也是美国的分裂,进一步点燃本已过热的政治环境。

要知道在之前,也是因为"暴力",特朗普派遣国民警卫队到芝加哥,为此,民主党这边没少骂。

不过,还是那句话,虽然不少网民都有着美国成为两个美国的"愿望",但是轻易是不会发生的。

美国这个蛋糕确实够大,但是先得是美国存在。

并且政治暴力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后续,很大概率会呼吁降温,或者搞出更大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