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为了纪念今年的八一建军节,精心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有个场景特别让我难忘:画面里是在模拟空战,歼 - 10C的飞行员居然把隐身战斗机给"打下来"了。看到这一幕,我就忍不住琢磨起两个关键问题:武器装备有代差,是不是就决定了战争谁赢谁输啊?实力弱的一方,难道就肯定没办法反抗了吗?还有啊,那些不是隐身的战斗机,到底得满足啥条件,才能把隐身战斗机给击落呢?
从世界空战史的漫长历程来看,代差并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关键因素。处于弱势一方的战斗机,依然存在着获胜的可能性。
就拿二战末期来说,德国纳粹空军率先投入使用了ME262喷气式战斗机。这款战斗机在当时占据了性能上的绝对优势,其速度和火力都远超同时代的其他战斗机。然而,美国的P51螺旋桨式飞机,尽管在速度方面根本无法与喷气式战斗机相提并论,但它却有着独特的优势--机动灵活。美国的飞行员们凭借着勇猛顽强的作战作风,以及机动灵活的战术,在空战中依然取得了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辉煌胜利。这一战例充分说明,在面对性能优势明显的对手时,弱势一方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灵活运用战术,就有可能创造奇迹。
这种弱势一方取得胜利的情况,在1953年的朝鲜战争期间也有鲜明体现。当时,志愿军空军的NA - 11螺旋桨式战斗机,面对的是美国二战之后装备量最大的喷气式战斗机F86佩刀。从性能上看,NA - 11与F86佩刀存在着明显差距,但志愿军飞行员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精湛的飞行技巧,在实战中成功击落了F86佩刀。这个打仗的例子又一次说明啦,性能有差距、处于弱势的情况,并非就没法翻盘,不是一条没法跨过去的坎儿。实力弱的一方只要肯下功夫,动动脑子使点智慧,在战场上照样能赢。刚才说的那些,全是螺旋桨飞机把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给打下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