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看似寻常的秋祭,却像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在台北政坛激起了千层浪。
焦点根本不是活动本身,而是它像一面高倍率的棱镜,瞬间把台湾政治深处的结构性矛盾照得一清二楚。

这起事件成了对手的"提线木偶戏台",引爆了国民党那口早已沸腾的"压力锅",也让党主席郑丽文,亲身体验了一把在政治钢丝上行走的凶险。
民进党的反应快得惊人。
他们似乎就等着这个机会,与其说是攻击,不如说是一场精准的"引爆"艺术。
第一时间,他们就把"通共"、"卖台"的大帽子扣了上来。
尤其是追思名单里出现了吴石将军的名字--这位在1950年被国民党当作"共谍"处决的人物,瞬间成了最具杀伤力的政治武器。
民进党发言人戴玮姗和立委吴思瑶等人火力全开,配合亲绿媒体,硬是把一场地方性追思活动,塑造成了一场全国瞩目的"路线审判",逼着国民党的内部分歧暴露在聚光灯下。
那句"国民党的人死光了吗?",话音极具煽动性,压根不是说给民众听的,而是直接喊话给国民党内的保守派,等着他们"闻鸡起舞",主动向郑丽文开火。
比起正面硬刚,民进党更乐于看国民党自己人打自己人。
这种隔岸观火、适时"补刀"的策略,比任何直接批评都来得致命。
面对绿营攻势,国民党高层集体失声,蒋万安等地方要员含糊表态,桃园议员黄敬平与朱立伦亲信凌涛的隔空互呛,暴露出党内对郑丽文路线的深层不安。部分势力不愿放弃模糊立场,更害怕统一议题冲击选情,转而通过内部矛盾消耗改革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