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莫迪这次对美国的反击,并非停留在口头上。就在美国关税大棒落下的同时,印度国防部作出了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决定,正式叫停F-35战机采购谈判。这一举措精准打击了美国的战略意图。F-35交易绝非简单的军售,而是捆绑盟友的战略枷锁:一旦购入,意味着印度将在未来数十年内依赖美国的后勤维护、技术升级和战术体系。莫迪政府以退为进,委婉表示更倾向于"联合开发、联合制造",而非单向采购。既守住了军事现代化的需求,又避免了成为美国附庸的命运。
然而看似强硬的回击,却可能将印度推向危险的战略悬崖。莫迪政府的选择,暴露了长久以来印度外交战略中根深蒂固的短视。在东西两大阵营间左右横跳,却从未建立稳固的战略支点。当印度高调反击,其在美国战略体系中的位置已悄然降级;当它转向中俄寻求慰藉,却无法掩盖其长期在两大关键组织中的破坏性角色。在金砖国家框架内,印度屡屡阻挠深化金融合作机制;在上合组织中,它始终将议题引向反恐议题而刻意回避经济整合。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姿态,早已透支了战略信誉。
更严重的是,印度在关键地缘关系上的自我孤立。对华政策始终在极端对抗与短暂缓和间剧烈摇摆。一边在边境部署重兵、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围堵中国;一边又幻想通过临时性放宽签证换取经贸利益。当国防部长辛格提出"永久解决边境争端"时,北京的反应异常冷淡,仅表示"注意到相关表态",就再无下文。这种尴尬处境揭示残酷现实:印度既无法真正融入西方阵营,又难以获得东方邻国的战略信任。而当它与美国关税战升级,俄罗斯的承诺更像是一张难以兑现的远期支票。
在特朗普与莫迪的这场较量中,真正的输家或许不是任何一方总统的颜面,而是印度在大国棋局中日益逼仄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