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武汉大学一则简短的通报,让持续发酵的图书馆事件迎来新的转折点。校方宣布组建工作专班,对肖某某的纪律处分、杨某某的学位论文展开全面调查复核--这句"以事实为依据"的承诺,来得不算早,却终于让公众看到了拨乱反正的可能。
两年来,肖某某顶着"性骚扰"的污名,在网暴的泥潭里挣扎。祖父因舆论压力离世,自己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学业中断的代价早已刻进人生轨迹。而当初学校在舆论裹挟下作出的"记过处分",像一道错判的烙印,始终悬在他的头顶。如今启动复核,是对司法判决的呼应,更是对程序正义的补课--毕竟,当法律已明确肖某某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那份缺乏事实支撑的处分,早该回到"纠错"的轨道上。
另一边,杨某某的学位论文被纳入调查,同样耐人寻味。公众的疑问并非空穴来风:在她持续以"受害者"身份发声、甚至在判决后仍试图干扰肖某某前途的同时,其学术道路是否真的"干净"?学术规范的红线,从不因任何身份标签而松动。若调查发现论文存在问题,既是对学术公平的维护,也是对"滥用指控者"行为边界的再厘清。
但公众的期待,远不止于"调查"二字。从最初的仓促处分,到判决后的沉默拖延,学校的反应始终慢半拍。如今的复核,能否跳出"平息舆论"的惯性,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比如,当初作出处分的证据链是否完整?是否保障了肖某某的申辩权?对杨某某的论文核查,标准是否与其他学生一致?这些细节,决定着复核结果能否真正重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