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焦虑不仅在俄罗斯,在美国和欧洲同样存在。也正因如此,他们不得不承认,在乌克兰危机这样关系到世界格局的重大议题上,无法忽视中国的作用。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在不久前的外交部记者会上,美国Axios新闻网、今日俄罗斯和法新社的记者,几乎同时发问,要求中方对美俄首脑会晤以及接下来的俄乌和谈表态。背后的核心疑问其实只有一个:中国为什么还不下场?
针对这个问题,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回应时亮明了三点立场:
第一,中方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
第二,中方会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劝和促谈,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
第三,中方期待所有相关方都能适时参与到和谈进程中,尽早达成一个公平、持久、有约束力、并且能够为各方接受的和平协议。
从这三点可以看出,中国的态度并不是回避,而是坚持客观立场,强调对话与平衡。
目前围绕停火和和谈的争论,其实只完成了第一步,也就是初步接触。但真正能够照顾到所有当事方利益、被各方接受的和平路线,还远未形成。
那么,中方会不会立即下场?
至少在当前局势混乱、方案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仓促出手。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即将率团访华。作为俄罗斯排名靠前的政治人物,他此行势必会与中方就乌克兰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接下来,不排除欧洲和美国也会通过正式渠道与中方沟通。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作用会体现在持续推动对话、稳定局势,而不是贸然卷入冲突。
从最近的外交互动可以看出,俄罗斯希望借助中国来增加自身的筹码,美国和欧洲则期待中国为停火和谈判提供助力。换句话说,三方都在"喊中国下场"。
但中国的选择,是以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方式来发挥作用。这样的"延迟",不是消极,而是要确保未来的参与能真正推动问题解决。这种影响力,并不是通过急于下场来体现,而是通过稳健的外交行动、务实的沟通与调停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