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那一刻,就像一记冷刀直插记忆深处--定档消息才刚出,不到一天,舆论场上就被一种诡异的"统一口径"刷屏。那些话像是事先排练好一样,精准又冷嘲,试图让期待已久的《731》,在热度刚起的时候,就被硬生生套上阴阳怪气的枷锁。
央视的官宣选在9月18日,这个日期沉甸甸的。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侵华战争的开端,而731部队的名字,更是那段历史里最冰冷的刺。电影的上映,本该是一次对真相的直视,对历史的铭记。央视三条博文的热烈推送,也让无数观众的心头涌上了那股"终于要等到这一天"的期待。
可没过几小时,那股期待就被网络上蔓延的恶意击碎--"有钱的去日本旅游,没钱的在家看电影生闷气"之类的话,遍布各大平台。这样的调调,不是随口的吐槽,而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消音术",让《731》与莫须有的标签捆绑,把视线从真相拉向无关的戏谑。
沿着这些话术的味道追过去,不难嗅出一些来自日本国内的影子。《News On Japan》甚至在8月2日就放话,说什么"撤档是外交让步",还引用日本外务省的建议,要把"731部队"改成"旧日军防疫部队",删掉实验画面--这不是"措辞温和",而是赤裸裸的历史漂白。
首相石破茂则像没听见一样,对"731部队罪证被隐瞒40年"的说法不置可否。可证据摆在那里,军医田村良雄的供词里明明写着:每月消耗400到600名"材料"。2017年NHK也拍过纪录片,还原那些不堪入目的细节。这些,怎么可能凭一句"需要验证"就抹去?
今天,有人试图用键盘替历史改词,有人想用话术替受害者封口。但结果恰恰相反,这些遮掩与歪曲,只会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冰冷的史实。电影上映的那天,也许不仅是光影的亮起,更是集体记忆的一次重新点燃。历史从来不怕争辩,怕的是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