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作为情感代偿机制
泡泡玛特早期只是以潮流杂货店的形态运营,"POP MART"中文翻译就是潮流超市,选品、出售、赚差价。2016年,企业战略转型,成为一家潮玩公司。同年7月,Molly星座系列盲盒作为首款自主IP盲盒产品上市,十二星座盲盒很快售罄。这一事件验证了盲盒模式的商业可行性,泡泡玛特也真正确立了"盲盒+潮玩"的商业模式,并在之后逐步构建起覆盖潮流玩具全产业链的运营平台,2020年企业以"盲盒第一股"身份登陆港交所。LABUBU延续品牌一贯盲盒玩法,2023年10月底第一代盲盒上市后很快成为热门系列,今年4月第三代盲盒系列上线,更是在全球的线下店面上演哄抢大戏。
2022年9月28日,上海,泡泡玛特全球旗舰店展出的MOLLY。
LABUBU很有特点,但它的崛起也与泡泡玛特的盲盒销售模式密不可分。在拆开之前,消费者并不知道盲盒藏着哪个款式的玩偶。显然,盲盒不只是简单的包装形式,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心理驱动系统。它最直接的魅力在于拆封时的期待感,消费者拿起一个密封的LABUBU盲盒时,大脑已经开始分泌多巴胺。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不确定性带来的兴奋感往往比确定性奖励更强烈,神经递质与奖赏机制紧密相关,在结果揭晓前的等待过程中达到峰值。
人类对惊喜的追求从未改变,变化的只是表现形式。作为一名80后,在笔者的童年记忆里,街边小店的"洞洞乐"就是盲盒的雏形。裹着彩色纸的泡沫板上,一个个小洞藏着小玩具、贴纸、泡泡糖以及一个终极大奖(比如一个手表),孩子们攥着零花钱,期待戳破包装纸的瞬间获得心仪的奖品。每次抽奖都能获得实物产品,这种"保底机制"降低了消费风险,使购买行为更容易被合理化--而不是像彩票,没有中奖的话连实物都没有。潮玩盲盒将这种传统娱乐形式升级换代,用更精致的设计和更成熟的商业运作,把盲盒变成一种潮流玩法。
比如盲盒的隐藏款。泡泡玛特多个IP盲盒都会设置极低概率的特别款式,又称隐藏款,这些隐藏款具有独特配色或特殊造型,抽中隐藏款的概率是一个商业机密(根据不同IP的流行程度设置不同的概率),虽然外界一直传闻为1/144。隐藏款充分激发了消费者的收集欲,保证了整个盲盒系统的参与热度。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闭合原则",人们在知觉时倾向于将不完整的图形或刺激补全为完整的整体。当消费者抽中第一个LABUBU时,大脑会自动产生收集整套的冲动。这种心理机制在80后卡牌收集、邮票收藏等领域早已得到验证。为了集齐整个系列,人们愿意一次次尝试,持续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二手交易市场也随之繁荣。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在潮流领域尤为显著,LABUBU隐藏款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常常是普通款的数十倍,最近有一则新闻"4只LABUBU拍出2.2万"。这种围绕隐藏款形成的消费生态,进一步提升了LABUBU的热度。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时代,购买过程的体验价值,与产品一样重要,消费体验本身正在成为新的价值核心,能提供持续性情感刺激的零售形态将获得溢价能力,所以一个常规的LABUBU盲盒能卖到并不便宜的99元。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将其称之为"零售娱乐化","我们不只是销售产品,还在销售娱乐。我们也不只是卖货,还在跟消费者建立一种情感联结,无论是开心还是失落,'抽盲盒'都是一种情感联结方式。"换言之,在泡泡玛特的交易中,商品不仅仅是实体玩具,也包含了惊喜、期待、失落等情感在内的复合体验。小时候我们总爱玩洞洞乐,花几毛钱戳破彩色包装纸,不管拿到橡皮筋还是小贴纸都能高兴半天,那是属于孩童的简单快乐。如今不少大人对盲盒上瘾,同样是未知的惊喜,成年人执着的既有LABUBU,还有拆开前的期待、拆开时的心跳、拆开后的雀跃或失落。儿童时期对随机奖励的单纯愉悦,在成人阶段已演变为一种复杂的情感代偿机制。
这种情感代偿,或是现实中匮乏的"惊喜"。多数人活在一个高速运转却缺乏惊喜的世界里。每天重复的地铁线路、差不多的外卖订单、雷同的加班夜晚,可预测的生活像一台精密但乏味的机器,人们反而渴望那份拆开包装前心跳加速的未知,不论下一次是第一百次失望,还是渴盼已久的一次狂喜,这种对可能性的期待本身就成了灰色日常里的彩色标记。当职场的疲惫、未来的迷茫如潮水般涌来,拆开盲盒的瞬间、目光落在这些被妥善安置的LABUBU瞬间、拥抱LABUBU的瞬间,都能收获一份即时的小确幸,心里便腾起一丝安稳……
总之,不论是否喜欢泡泡玛特、是否喜欢盲盒的玩法、是否喜欢LABUBU,都不可否认,泡泡玛特在引领某种新的潮流,LABUBU是当下的顶流。是昙花一现还是长盛不衰仍待观望,但不论如何,理解这股潮流是理解当代消费,理解年轻人状态与心态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