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将建设防空系统?外交部回应

2025-10-11 09:55  头条

在2025年10月10日的"双十讲话"中,台湾地区民进党当局负责人赖清德高调宣称,将启动所谓的"国防特别预算",2026年台湾地区的防务开支占GDP将超过3%,2030年前更要冲到5%。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他亲自提出的"台湾穹顶"(T-Dome)计划--一个号称要"让导弹打不进来、让无人机飞不进来"的全岛防空系统。民进党宣称,这将是台湾版的"铁穹"。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台湾穹顶"的概念源于以色列"铁穹"系统,但其规模与复杂度远超后者。按照台防务部门的设想,该系统要实现分层防御、实时感知与智能拦截的"三位一体",通过将雷达、预警机、NASAMS、"爱国者"、天弓系列导弹以及链炮与无人机拦截系统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全岛罩网"的战区防空体系。赖清德还宣称,这个系统将结合AI运算与战场大数据,实现自动化威胁分析与火力分配。

然而,这个听起来很"未来感"的系统,本质上是一场政治与舆论的作秀。根据台媒报道,所谓"台湾穹顶"计划预算将高达1万亿新台币,是台湾史上最大的一笔防务特别支出。它的核心思路并非防御来自大陆的导弹和飞机,而是"以武谋独"的象征性动作--借防空体系升级,向外界传递所谓的"台湾有自保能力"的政治信号,同时为对美军购开绿灯。

从技术上看,台湾现有防空体系的确拥有一定的纵深:在高空防御层面,部署了美制"爱国者"-3与自研"天弓"-3导弹;中程防空依托"天弓"-2与NASAMS系统;末端防御则包括"陆剑"、捷羚与"复仇者"系统,形成"高、中、低"三层拦截网。加上E-2K预警机和Link-16数据链,台湾具备一定的空情感知能力。

但问题在于,这套体系是"拼凑式"的。各型系统来源复杂、技术标准不一,通信协议和指控逻辑互不兼容。NASAMS来自挪威,"爱国者"来自美国,天弓系列虽号称台湾自产,却大量采用美国技术接口。即便台防务部门强调未来将以AI中枢实现整合,但这相当于要把一堆不同年代、不同语言的"设备"强行连成一个网络。指控延迟、误识别、信号干扰,将成为系统性风险。

台湾"空防一体化"构想的最大漏洞,在于它缺乏抗毁性。台军防空指挥节点集中在台北、嘉义与花莲,雷达站与导弹阵地多为固定部署,一旦解放军首波打击发动--例如以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191远程火箭炮或巡航导弹进行压制打击--这些固定设施很可能在数分钟内被摧毁。即便"穹顶"能侦测来袭,也可能在系统响应前就被"先手封盲"。

更关键的是,台湾所谓的"多层防御"面对的是解放军的"多层进攻"。大陆从东风系列弹道导弹、长剑巡航导弹到察打一体无人机,再到J-16D电子战机,已形成"软硬兼施"的复合打击体系。正如以色列"铁穹"在应对伊朗无人机群与巡航导弹突袭时多次失灵一样,任何单一防空体系在面对饱和攻击时都会迅速失效。

事实上,台岛军方内部专家已表达担忧。台前防务顾问卢德允直言:九三阅兵中亮相的191系列远程火箭炮,可以使台湾任何组合式防空网都形同虚设。解放军若在第一轮打击中采用数百枚高精度弹道与巡航导弹的"混合饱和打击",台防空系统即使能拦截一部分目标,也无法应对后续的持续攻势。

从历史对照来看,印度在2025年的印巴冲突中也曾依赖"万国牌"防空体系--阵风战机、S-400、法制米卡导弹共同出战--结果却因数据链中断、系统兼容性差导致防空崩溃。台湾地区的情况几乎是印度的翻版:系统复杂、维护昂贵、储弹不足、数据链依赖美国。只要通信卫星或Link-16遭到干扰,全岛防空就会陷入"信息黑洞"。

此外,"台湾穹顶"的经济负担极其沉重。台湾地区当前的GDP约7700亿美元,若防务开支达5%,每年将支出约385亿美元,这意味着台湾地区将成为全球防务开支占比最高的地区之一。如此高昂的投入,换来的却是一个不具实战意义、技术严重依赖美方的系统。

从战术角度看,台军的防空体系仍沿袭"以陆制空"的思维--靠导弹与雷达构筑"防御壳"。但在现代战争中,"壳"再厚也挡不住体系压制。解放军的"信息化火力链"作战早已实现雷达干扰、卫星导航欺骗与多波段导引的综合打击。面对高超音速武器、低空隐身巡航导弹与无人蜂群的三重打击,所谓"台湾穹顶"更像一顶纸糊的"穹顶"。

总体来看,台湾当前的防空体系具备一定层次感与技术储备,但存在三大致命缺陷:一是系统整合难度极高,无法实现真正的联动拦截;二是抗毁性不足,难以承受高强度首轮打击;三是经济代价极高,长期维持能力有限。赖清德试图用"台湾穹顶"制造"安全幻觉",但在真正的体系化战争中,这顶"穹顶"很可能在第一波导弹雨中就被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