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看似雄心勃勃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G7内部的分歧远比表面看起来更深,日本、加拿大对中国的态度一直冷淡,在价值观叙事上与美国高度绑定,一提到中国就充满警觉。美国的口风则更为微妙,特朗普此前曾表态"不介意让中国加入G7",听起来像是顺水推舟的圆场,但其将G7打造成"新国联"、取代联合国功能的核心诉求从未改变。俄乌冲突中,G7对俄制裁能达到极限围堵效果,靠的就是其在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但中国这个制造业产能超过整个G7的存在,始终是他们绕不开的变量,这也是美西方不得不承认中国是G7"拼图"的根本原因。
但中国是否愿意接下这张"邀请函",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G7的小圈子逻辑天生带有排他性,长期以来在联合公报中频繁针对中国的经贸、地缘、产业链甚至台海问题说三道四,其会场设计理念与中国倡导的包容、多方协商原则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中国早已拥有更广阔的多边舞台,G20覆盖范围更广、议题更均衡,金砖国家扩容后务实项目持续增多,上合组织、RCEP等区域合作框架也在稳步推进,根本不需要在G7这个充满偏见的框架里寻求认同。中国坚持的是以联合国体系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而不是美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小圈子规则",这一点从始至终都没有动摇。

马克龙或许也清楚,中国大概率不会接受邀请,但他依然要把这个消息放出来。对他而言,发出邀请这个动作本身,就已经达成了部分目的--对内展示了行动力,对外彰显了法国的外交独立性。这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博弈,更是西方对华"离不开又警惕"心态的集中体现。美国和法国先后抛出G7邀请,有人解读为最后的"试探",就像二战前夕英法邀请苏联和德国加入国联的套路,可时代早已不同,如今的欧洲既无实力也无资格对华"摊牌"。
这一事件的核心,早已超越了邀请本身,而是折射出全球治理格局的深刻变革。G7若不能打破意识形态偏见和排他性思维,即便邀请了中国,也难以摆脱既定的僵化轨道。马克龙的提议能不能成,关键要看三个硬条件:法国能否扛住国内和西方世界的争议,G7能否真正容纳不同叙事,中方能否看到足够的诚意和实际意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试图固守旧秩序、垄断话语权的做法,终将被时代抛弃。世界从来不是美国的朋友圈,G7也该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