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尽可能地控制成本。
外骨骼作为单兵装备,要批量装备部队,必须控制住成本才行。通过降低成本的针对性设计和国内强大的供应链,我军单兵外骨骼的造价控制在了8万美元左右,虽然还是有点小贵,但也基本上具备了批量装备的条件。
与我军相比,美俄两军的外骨骼就明显差了不少,美军长期测试洛克希德·马丁研发的外骨骼HULC,但HULC采用了液压驱动的错误技术路线,很容易出现过热问题,电池续航仅4小时,这还是常温指标,单套成本高达24万美元,比一枚"毒刺"防空导弹都贵,最终不得不终止研发。
俄罗斯的"勇士2"外骨骼稍好一点,单价控制到了12万美元,但续航只有3小时,仍处于小批量试用阶段,远未形成战斗力。
【美军单兵外骨骼】
即使如此,我军单兵外骨骼也只能算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而已,脑机接口技术已经进入试验阶段,借助脑机接口,士兵不仅可以动态感知战场环境并自主调整助力策略,还能控制多架无人机协同作战。因此,机枪手外骨骼并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
总之,我国已经在单兵外骨骼领域抢占了制高点,接下来,不但要保持并扩大这种领先优势,还要创造性地拓宽应用领域,因为外骨骼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放眼未来,发展出钢铁侠那样的外骨骼并非无法做到,甚至出现可以在内部操控的机器人外骨骼也不是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一直走"美国负责想象,中国负责实现"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