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难认定、灰色挂靠等隐患不可忽视
事实上,除了直接降低人力成本外,老年员工还能带来诸多隐性收益。
张雪峰总结道:银发员工服务稳定,离职率显著低于年轻员工;有经验传承,在需要传统技艺的行业尤为重要;客户信任度高,中老年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同龄服务人员。这些优势在社区商业、传统服务业等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可以说,银发员工自带"信任光环",服务周期以年计,远低于青年用工的3-6个月,节省企业的培训费;其与社区居委会、老年大学的人脉网络,可转化为线下流量入口。
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个星巴克日本店的数据:年龄在60+的员工,门店熟客复购率高出18个百分点。连锁企业应将银发员工纳入"社区资产"KPI,而非单纯人力成本。
不过,一些隐患也值得关注。
对老年劳动者而言,工伤认定只能走民事侵权,举证难、赔付低;加班无1.5倍工资;解约无N+1。制度套利与风险外化并存,亟需人社部以补充规定形式把"超龄劳动者"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并允许双方约定最低商业保险。
张雪峰举例:工伤风险悬而未决,多数企业未为返聘老人购买商业保险;劳动保障严重缺失:加班费、带薪休假等基本权益难以落实;年龄歧视缺乏约束:健康检查、岗位限制等缺乏统一标准。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可能演变为新的社会矛盾。
当下,岗位画像仍是"轻体力+标准化+错峰",与55-65岁人群的身体机能基本匹配。而真正矛盾在于心理落差:高校退休教师、工程师被导流到收银、保洁,高知低就的挫败感强烈;而重体力排班(连续站立8小时、早晚班倒)对低龄老人也是透支。
此外,退休证的"免缴"属性可能被灰色化利用--"挂靠"多家小微公司领取象征性工资,既规避社保又赚取"人头费",可能形成地下产业链。要让银发用工真正利大于弊,需尽快明确劳务关系、商业保险、劳动安全等配套规则,否则"省钱"与"公平"之间的天平随时会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