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基辅上空响起警报,超800架无人机扑面而来,乌克兰政府大楼首次中弹起火。两天后,一份来自乌议会的爆料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乌军100万人下落不明。
与此同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突然改口,转而推动对俄"二级制裁"。三件事,三重打击,乌克兰战局宛如被猛踩油门的列车,急转直下。
乌政府大楼遭首次重击
9月7日凌晨,基辅的夜空被炸成白昼。按照《防务新闻》的说法,这次攻击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无人机群作战",俄军一次性投放超800架无人机,目标直指乌克兰心脏地带。更关键的是,乌克兰政府大楼中弹受损,这是战争爆发以来,首次有国家核心行政设施遭到实质打击。
基辅市长克利奇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声明,承认"市中心关键建筑受损,部分楼层起火,暂无高层官员伤亡"。配图显示,大楼玻璃碎裂、墙体破损,街道一片狼藉。震撼的不只是破坏本身,而是这背后的信号:俄军正在逐步打破乌克兰首都"不可触碰"的心理防线。
这场空袭也标志着俄军战术上的一次彻底升级。根据《简氏防务周刊》8月报告,俄罗斯无人机月产量已突破2000架,这意味着它完全有能力维持高频的"饱和式攻击"。这类攻击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用数量压垮防空系统,像泼水一样,总有几滴会洒进屋里。
此前,基辅防空系统的拦截率一度高达90%,但这一次,密集攻击撕开了防线。《华尔街日报》2024年的分析指出,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依赖西方支援,弹药补充已逐渐吃紧。俄军显然算准了这点,才敢一次性"放飞"800架无人机。
克里姆林宫事后发声明称,这次打击"是对欧洲多国准备出兵乌克兰的直接回应"。这不是一句空话。过去几个月,普京不断警告"任何涉军干预都将被视为敌对行为"。从这次行动看,他似乎已不再只是喊话,而是直接将警告落地。
对乌克兰而言,这场空袭不仅是军事上的挫败,更是心理战的胜利。BBC采访中,一位乌议员直言:"如果连政府大楼都不能保住,那我们还剩下什么?"一句话,道尽了基辅当前的焦虑和无力。
乌克兰再遭打击
无人机来袭的余震还未平息,另一条消息像冷水泼头。乌克兰议员德米特鲁在议会质询中公开质疑:"我们有将近100万现役军人下落不明,他们去哪了?"这个数字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舆论地震。
不妨先审视一组数据。战前的乌克兰,总人口约达4100万之数,而其正规军规模约为25万。这组数据背后,或许潜藏着诸多值得探究的信息。
2022年战争爆发后,乌克兰数轮动员扩军,估计总兵力曾一度达到120万。德米特鲁所说的"失踪",并非全部阵亡,而是包括了战死、被俘、逃兵、失联等多个维度。
联合国人权办公室2025年6月的统计显示,乌军确认死亡约8.9万,被俄军俘虏1.2万。这意味着,仍有近90万人"去向不明"。即便将信息滞后这一因素纳入考量,此数字依旧令人恐吓。
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征兵制度已进入"极限模式"。根据乌克兰国防部2025年发布的新征兵令,60岁以下男性几乎无一幸免,女性参军比例也升至历史新高。
一位刚从前线逃回的士兵在美联社的录音中说:"我们连的编制满员率只有30%,几乎每次作战都得靠新兵硬撑。"
另一方面,后勤系统近乎崩溃。卫星图揭示,第聂伯河上关键桥梁相继坍塌。这些桥梁的毁坏,致使乌军重型装备补给线遭受重创,截断比例几近一半。
据西方情报部门评估,俄军正施行"绞杀战术"。此战术之下,其打击范畴不仅涵盖军事目标,能源设施与交通枢纽亦在持续受袭之列,攻势不容小觑。结果就是,乌军不仅打不动,也跑不掉,伤亡与逃兵率双双飙升。
《经济学人》指出,这种战法并不新颖,但极其有效。在缺乏后勤支持的情况下,乌军越打越"空心化",战斗力大打折扣。百万"失踪士兵"并非凭空消失,而是在前线一点点被磨掉、被遗忘,最终从战斗序列中消失。
正当乌克兰内部问题层出不穷,外部援助也开始摇摆不定。最引人注目的,是特朗普的态度180度转弯。
如今情况
2024年底,他还在高调呼吁"立即停战",甚至扬言"如果我当选,战争将在24小时内结束"。而仅仅几天前,他却突然支持"二级制裁",即对所有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第三方国家进行制裁。
《政客》杂志披露称,这一转变背后是中期选举的政治压力与军工企业的强势游说。
问题是,这样的制裁真有效吗?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美俄双边贸易于俄罗斯外贸总额中仅占4%。
显而易见,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往来,对俄罗斯整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有限。更何况,俄中贸易在过去十年内翻了两倍,中国对俄进口占比已从19%提升至43%。制裁,反而让俄罗斯加速"脱美元化",转向亚洲市场。
欧洲内部更是"各唱各调"。26国虽签署联合派兵协议,但德国国内反对声不断,反对党直言"象征性动作毫无意义";法国则表态"只培训,不参战"。
《金融时报》算了一笔账:欧盟在乌克兰战事上的军费已超过3600亿欧元,但通胀高烧不退,巴黎街头抗议此起彼伏。
西方内部的"认知战"也陷入自我矛盾。一方面把俄军说成"蜗牛",一方面又不停渲染"俄罗斯威胁论"。欧洲外交关系协会的一位专家直言:"我们既不相信俄罗斯强大,也不敢承认它不弱。"
皮尤研究中心9月的民调显示,美欧民众支持继续援乌的比例已降至28%。这不是一时疲劳,而是对"无限援助"政策的根本质疑。当乌克兰还在拼死苦撑,西方盟友却开始盘算"如何体面脱身",这对基辅而言,无异于又一场冷风。
从政府大楼被炸,到百万士兵"失踪",再到西方盟友的态度转向,短短两天,乌克兰仿佛经历了三个战场的塌陷。眼下俄军在红军城、库普扬斯克和第聂伯河三线施压,虽难以短期占领全境,但"绞杀战"已初见成效。
而那100万失踪的乌军,不只是数字,更是社会创伤的注脚。这让人不禁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在阿富汗的1.5万失踪士兵,至今仍在历史记忆中发酵。
西方的制裁,从2014年到今天,越压越多,却也越打越偏。俄罗斯没有崩溃,反而在"东方转向"中找到了新出路。乌克兰,是否也会成为这场大博弈中被牺牲的一枚棋子?
百万士兵的失踪,会是压垮乌克兰的最后一根稻草吗?而欧洲,是否真的准备为乌克兰"流尽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