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对华掀桌子,威胁若无解决方案,就启动“核选项”

2025-10-25 10:33  头条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果然是让美西方非常痛。10月23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上,他当着众多欧盟领导人的面放出狠话:"中国再不放开稀土出口,欧盟忍无可忍,就该启动'核选项'了!"这番话震惊全场,也让中欧关系再度紧绷。

所谓"核选项",指的是欧盟2023年底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ACI)。它原本是欧盟为应对美国的关税威胁准备的"贸易核弹",允许欧盟对被认为"经济胁迫"的国家征收惩罚性关税、限制投资和服务贸易,甚至中止知识产权保护。换句话说,这是一份可以让贸易对手"吃不了兜着走"的威慑清单。

然而,这份法案自通过以来,欧盟从未真正动用过。原因很简单:它威力虽大,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一旦真对中国启用,欧洲自身也会被炸得灰头土脸。

马克龙之所以此时提这一出,是因为中国近期强化了稀土出口管理。稀土是新能源汽车、电动车电机、导弹雷达、芯片生产的关键材料。全球九成的稀土加工来自中国,欧盟高度依赖进口。一旦供应受限,欧洲绿色能源、军工制造都将受重创。

法国总统显然是在为此焦虑。但他的"硬气"更多是作秀。法国在稀土进口中所占比例不高,真正焦虑的是德国。德国车企从电动马达到电池组件都离不开中国稀土。巴斯夫、宝马、大众等巨头都担心,一旦欧盟真对华动手,他们的生产线就可能停摆。

更麻烦的是,欧盟并非铁板一块。法国喊得最响,德国心存顾虑,东欧国家更是另有算盘。匈牙利、希腊等国这些年获得了大量中国投资,不愿为了法国的政治秀和自家经济过不去。内部的分歧,使得所谓"核选项"更像一根摆拍的"威慑棒",远谈不上真打。

事实上,马克龙这次的强硬姿态,更多是政治算计。自俄乌冲突以来,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下降,非洲传统势力范围也被削弱。马克龙急需一场高调的外交动作,来证明法国在"战略自主"上的领导力。稀土话题正好成了他的舞台。

但问题是,他选错了对象。中国的稀土出口管理是依法依规、为保护环境与产业安全采取的必要措施。商务部长王文涛在与欧盟贸易委员的视频会议上已明确表态:中国不会关闭合作大门,但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中方欢迎遵守规则的欧企继续做生意,但资源战略不能被他国操纵。

中国的逻辑非常清晰:我们的稀土储量占全球约三分之一,却长期承担着九成以上的供应任务,背后付出的环境成本巨大。如今完善出口制度,既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也是在守护国家利益。这不是封锁,更不是"经济胁迫",而是理性、合法的资源管理。

相比之下,欧盟的问题恰恰在于自身的短视。几十年来,他们沉迷于全球化的红利,从未真正建立自己的资源体系,如今被卡脖子,就怪起中国来。这就像长期不种粮的农夫,抱怨别人不卖小麦--显得既荒唐又无力。

更讽刺的是,《反胁迫工具法案》原本是欧盟为了防备美国。那时候,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征收钢铁、铝制品高额关税,欧洲气得牙痒,却又不敢硬碰。于是才搞出这份法案,想在关键时刻"反制"。但真正到了今天,他们既不敢对美国动用,也不敢真对中国使用。

欧盟领导人心里明白:一旦按下"核按钮",后果不可控。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每年贸易额超过9000亿美元。欧洲产业链大量依赖中国供应,从新能源到电子元件,从化工材料到汽车零部件,动辄都是命脉级别的依赖。你动它,它必然反击,到头来受伤最深的会是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自法案生效以来,欧盟始终把它摆在橱柜里展示,从未真拿出来用。马克龙嘴上说得凶,其实是"虚晃一枪"。他需要在国内表现强硬,但也清楚法国离不开中国市场。2023年,法国对华出口增长超过20%,其中航空、化妆品、葡萄酒都靠中国消费支撑。对法国而言,"脱钩"根本不是选项。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态度比欧盟更务实。王文涛强调,中欧是重要经济伙伴,合作大于竞争。中国支持欧盟企业在华投资,也欢迎技术合作,但前提是互相尊重、公平对待。

与此同时,中国的稀土管制其实也释放出一个信号--我们不再做"廉价供应国",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过去欧洲人拿着中国的稀土做高端产品赚大钱,而中国只赚"辛苦费"。如今,这种格局正在改变。随着稀土深加工和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中国已经能在更多高附加值环节掌握主导权。

对欧盟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危机。不是中国"封锁",而是欧洲失去了在关键科技领域的领先。稀土只是表面问题,背后是整个产业竞争力的下滑。马克龙的"核选项"不过是一声无力的呐喊。

更何况,欧盟在能源和制造业上早已被美国掏空。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卖给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比本国高出三倍,欧洲工厂苦不堪言。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被迫把生产基地迁往中国,就是因为在欧洲再也负担不起能源成本。

如今他们不去指责让欧洲"失血"的美国,却把矛头对准中国,这种选择本身就说明问题--欧盟已经丧失真正的战略自主,只能在美国和现实之间左右为难。

马克龙口中的"核选项",说白了只是政治烟幕。欧盟既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真对中国"开火"。毕竟,一旦真打贸易战,欧洲先垮。中国的稀土管制是战略防御,不是威胁。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若有人想靠威胁逼迫中国让步,只会自取其辱。

所谓"核威慑",最有效的状态永远是挂在墙上。马克龙或许该明白,真正的核按钮不是掌握在布鲁塞尔手里,而是在中国这端的资源、市场与产业链上。欧洲要想"战略自主",得先学会尊重合作伙伴,而不是每次遇到困难就怪中国不"听话"。

世界早已不是冷战那套"谁怕谁"的逻辑。强硬的口号掩盖不了欧洲的焦虑,而冷静和实力,才是中国最有力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