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系统的革新进一步放大其战术价值。传闻中的霹雳-21高超音速导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与乘波体设计,其1000公里射程与6马赫末段突防速度,理论上可实现"防区外狙杀"。这种武器平台与载机的结合,将空战杀伤链延伸至战略级,形成对高价值目标的早期猎杀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作战模式对情报支援体系提出极高要求,需要天基侦察与电子战系统的协同支撑。
从体系对抗角度观察,歼-36的出现标志着空防理念的范式转变。其设计哲学突破传统截击机的定位,整合预警机、电子战机、卫星网络构成分布式杀伤网络。这种转变不仅提升单机作战效能,更重要的是重构了战场空间的时间维度--通过持续存在压缩敌方决策周期,通过远程打击瓦解敌方作战节奏。
在技术风险层面,超远程空战的实际效能仍需验证。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目标识别、远程导弹的中继制导、以及高强度对抗中的生存能力,都是需要攻克的工程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歼-36展现的技术路径为现代空防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其发展动向值得持续关注。
未来空战形态正在隐身技术、人工智能与高超声速武器的三重驱动下加速演变。歼-36代表的技术探索,不仅关乎具体装备的性能突破,更预示着空权争夺正在向"非接触、智能化、体系化"的新维度演进。这种变革将重新定义战略威慑的规则,塑造未来三十年的空中力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