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媒报道,九三阅兵一结束,中国大陆就启动了连续四天的军机绕台行动,每天出动架次都保持双位数。台军虽然全程盯着,还说"妥善应处",但台海空域的紧张感已经悄悄上来了。差不多同一时间,国台办针对赖清德的一系列发言进行公开斥责,措辞十分严厉。紧接着赖清德就在一场专访中突然喊话大陆,希望大陆不要忽视台湾的善意。面对军事和政治的双重压力,赖清德突然提"台湾的善意",这份"善意"真像他说的那么纯粹吗?
一开始很容易把解放军的军机行动当成常规巡航,但对比之前的数据,就能发现不一样。
去年9月"九一八"纪念日前后,辽宁舰航母编队也在台湾东北部海域巡航,可重点是管控战略通道。
这次不一样,不光连续四天都是双位数架次,机型还覆盖了歼击机、预警机、电子侦察机,飞行路线也广,台海正面、西南空域都有,部分战机甚至飞到了台东南海域。
这种多空域、多机型一起动的部署,显然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更像是把台海周边的管控能力集中亮了亮。
从军事逻辑来看,这么安排其实有三层考虑。
首先是敲敲"台独"势力的心理。
赖清德之前老在公开场合淡化"九二共识",还跟外部势力私下往来,想把台湾的定位搞模糊。高频次的军机行动,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任何分裂的想法,都会直接面对军事压力,"以武拒统"根本不现实。
其次是警告那些想干涉的外部势力。
这几年有些国家老拿"航行自由"当借口,在台海周边挑事,这次通过常态化的军事存在,就是明确说"中国内政别插手"。
最后,对解放军自己来说,这种实战化的部署也是一次能力测试,多机型配合、跨空域调度这些训练,能让应对复杂局势的准备更充分。
有意思的是,国台办的斥责和军事行动几乎是同步的。
国台办明说了,赖清德的"台独"谬论是数典忘祖,绝对没有好下场。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是精准对着他最近的一系列动作来的。
从在国际场合故意回避"一中"说法,到推动所谓"台美技术合作",再到他对九三阅兵发表的错误言论,每一件都踩中了两岸关系的红线。
那为什么军事行动和政治斥责能配合得这么紧?
说到底,这是大陆从不同角度对"台独"势力的回应:军事行动亮"硬实力",说清楚底线碰不得;政治斥责则从舆论和法理上,把"台独"话的危害说透,争取岛内民众能理性看待这件事。
两者凑在一起,让"台独"势力既得面对现实的军事压力,又在舆论上占不到便宜。
面对这样的双重压力,赖清德的反应其实很矛盾。
他在专访里说"希望大陆不要忽视台湾的善意",但又强调"两岸谈判不能让台放弃主权"。
乍一听,好像是想缓和局势,但结合他以前的立场,就能看出问题,从他担任台"行政机构"负责人时发表的"台独"言论,到现在接班蔡英文后推行的各种政策,从来没偏离过"渐进式台独"的路子。
那为什么这时候他要突然提"善意"?
大概有两层心思:
一方面,岛内对台海紧张已经有不满了,尤其是工商界担心影响两岸生意,赖清德需要用"善意"的说辞,把内部压力缓一缓;
另一方面,面对大陆的军事和政治双重压力,他也得给自己找个喘息的空间,别让自己完全被动。
但这份"善意"真能站得住脚吗?要知道,岛内经济对大陆的依赖一直很高,两岸贸易额长期占台湾对外贸易的三成以上,好多台企在大陆市场才能发展好。
如果真看重"善意",更该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加强民间交流,而不是老搞对立。
今年7月,解放军曾出动103架次军机在台海周边活动,当时赖清德当局表面上挺平静,暗地里却跟外部反华势力走得更近,这样的例子足以说明,他说的"善意",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说法,不是真的改变立场。
从整个"台独"势力的处境来看,赖清德的矛盾反应其实是个缩影。
现在岛内的民意正在变,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明白,台海稳定才是民生福利的保障,"台独"只会带来风险。
国际上呢,一个中国原则已经是共识,绝大多数国家都明确反对"台独","台独"势力能拿到的外部支持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陆的军事行动和政治表态,进一步把"台独"势力的生存空间压缩了。 而台海局势接下来会怎么走,关键就在于"台独"势力怎么选。
大陆一直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愿意为和平统一留最大的空间,但绝对不会给"台独"分裂活动留任何余地。
如果赖清德和"台独"势力还执迷不悟,老碰底线,大陆肯定会拿出更有力的办法,捍卫国家主权。
而对两岸同胞来说,认清"台独"的危害,一起推动交流合作,才是维护台海和平、实现共同发展的对路子。
毕竟两岸同是中华民族,只有一起努力,才能让台海保持稳定,让两岸民众都能享受到发展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