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莫迪在一场活动中说道:"印度真正的敌人,不是美国,也不是某个国家,而是对外国的依赖。"
紧随其后,印度立即实施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税改,并呼吁印度国民要购买印度制造的产品!
莫迪为何要在这个节点挑明印度弊端?印度还面临着怎样的发展险境?
编辑:CY
特朗普50%关税一出手
50%关税,4800亿减税。莫迪政府这一连串动作,时间点卡得极其精准。从特朗普9月中旬放风要加税,到印度9月22日正式实施减税政策,中间只有不到10天时间。
这种反应速度在印度政治史上极其罕见。更让人震惊的是减税的力度。原本复杂的四档税率结构被简化为5%和18%两档。
日用品税率从18%直降到5%,小型汽车、空调、电视等商品税率从28%下调到18%,所有个人保险的商品服务税被全面取消。
印度财政部测算显示,此举将导致中央和地方财政合计减少约4800亿卢比的税收,约合人民币389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相当于印度一年国防预算的十分之一,相当于印度全年基础设施投资的五分之一。莫迪政府为什么敢下如此血本?答案要从特朗普那记重拳说起。
8月25日,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这一政策直接打击了印度经济的要害。花旗银行的分析报告毫不客气:这一关税政策可能导致印度GDP增速下滑0.6到0.8个百分点。
更要命的是资本外逃。短短一个月内,外资从印度撤出了30亿美元,这些钱足够建设两个大型钢铁厂或者五个现代化港口。面对这种局面,莫迪政府不得不放下身段,转向刺激内需来应对危机。
但减税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转折在于莫迪9月21日那句话。他说,印度真正的敌人不是某个国家,而是"对外国的依赖"。这话听起来像是对过去30年发展模式的全盘否定。
印度被三大国牢牢锁住
莫迪口中的"依赖",究竟有多严重?先看看印度人每天的生活。早上起床用的手机,大概率是中国制造;上班路上开的车,发动机可能来自美国技术;如果是军人,手里的武器多半是俄制装备。
这种依赖不是简单的贸易往来,而是结构性绑定。对中国的依赖集中在制造业和原材料端。从手机、电池、太阳能面板到化工原料、活性药物成分,印度对中国的进口比例在多个关键行业超过60%。
在莫迪"印度制造"的响亮口号背后,是对中国制造难以替代的无奈现实。对美国的依赖则体现在高科技和军工领域。
EDA设计软件、芯片设计平台、AI训练系统、主流App生态、云计算服务,这些都掌握在美国手中。更不用说大规模的美制军备采购:F-414发动机、P-8I巡逻机、C-130运输机、MQ-9B无人机。
印度空军的技术框架和作战体系日益美国化。至于俄罗斯,虽然近年来贸易重心向石油倾斜,但军工体系仍然牢牢控制着印度60%以上的武器装备。
苏-30MKI战机、T-90S坦克、S-400防空系统,从零部件供应到战略协作,印度短期内根本无法脱钩。更令人深思的是,印度能发展到今天,恰恰建立在中美俄三方供应的基础上。
这就像一个成年人发现自己仍然要靠父母养活。莫迪在那场讲话中还提到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印度每年向外国航运企业支付的费用,与国防预算相当。
连货物运输都要看别人脸色,这种依赖的程度可见一斑。问题在于,印度经济确实在增长,但这种增长却无法打破依赖格局,反而让依赖更加深入。
莫迪的理想遇到硬骨头
莫迪的"自力更生"听起来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问题的根源在于印度选择了一条跳跃式发展道路。跳过制造业,直接押宝服务业和IT产业。
这种模式短期内确实创造了奇迹:印度成为世界IT外包中心,孵化出多个独角兽企业,吸引了美欧大规模资本涌入。但致命缺陷也很明显。
这些增长并不能带动本国工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印度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缺乏技术沉淀机制,说白了就是赚了钱,但没有发展出自主可控的芯片设计、精密机床、操作系统或现代制造链。
基础设施依旧落后,电力网络不稳定,地方政府执行力参差不齐。导致即使外资想投资建厂,也面临高成本和不确定性。用一个比喻来说,印度经济在数字空间飞得很高,但在物理世界里却落不了地。
结果就是增长有了,依赖更深了。最根本的问题是:印度缺乏国家系统工程的能力。中国可以用举国力量推进复杂的产业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攻关,从人才培养到产业配套,形成系统性突破。
而印度的制度特点是地方执行力参差、官僚体系臃肿,很多国家级战略一旦提出,就在央地博弈中被稀释甚至搁浅。印度对资本开放过早过猛,本土企业长期依赖外资扶持。
缺乏形成完整技术链条的意志和能力。在教育研发方面,印度的优势集中在IT人才和数学建模,但在芯片设计、制造工程、材料科学、重工系统等关键领域严重缺失。
更要命的是,印度缺乏一个能够持续推动政策接力、资源整合、长期支持的政治机制。大部分国产替代项目往往无疾而终。
反观中国,同样是人口大国,同样在20世纪末经历转型,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突破,关键在于构建了一整套系统闭环。制造业为根,基础设施为骨,国家工程为手,技术研发为血。
这种结构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靠强大的国家能力、计划思维和执行机制一点点打造出来的。
印度还要闯过几道关?
莫迪为印度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2047年成为发达国家。从现在算起,还有23年时间。这个目标能实现吗?先看看当下的现实。
印度经济增速预计将以五年来最弱的速度增长,GDP增长率从原来的6.5%下调到5.8%,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三个月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多家评级机构都下调了对印度的经济预期。
更关键的是,印度现在面临一个时间窗口问题。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认为,印度需要10到15年才能显著降低对外依赖。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的评估更加悲观:印度自力更生政策面临基础设施瓶颈,短期内难有突破。《经济学人》智库的报告直言:印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短期内难以改变。
但也不是没有希望。韩国在1960到1980年代推行的"重化工业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越南近年来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成功案例也值得学习。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力和持续性。
莫迪政府这次减税政策有一个明显的政治考虑:2025年下半年印度将迎来包括比哈尔邦在内的多个关键地方选举。去年大选时,莫迪与中产群体的关系已经出现裂痕。
这次税改明显是针对这一群体的精准施策: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20万卢比,使85%的纳税人免于缴税;同时大幅降低汽车、电子产品等中产消费品的税率。
但政治需要和经济需要能否统一,还是个问题。从现在到2047年,印度至少要闯过三道关。第一道关: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跟上产业发展需要。第二道关:能否建立起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
第三道关:政治制度能否支撑长期战略的持续推进。每一道关都不好过,但每一道关都必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