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下旬,南非G20峰会刚落幕,韩国总统李在明就急匆匆登上前往土耳其的专机,不过他没心思先琢磨土耳其行程,反而在飞机上开了场随行记者会,一开口就把焦点对准了对华关系。"韩国外交得把韩美同盟当根基,但更要稳定处理好对华关系",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不算新鲜,可紧接着那句"根本原则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务实外交",再配上他提到高市早苗涉台错误言论时的谨慎态度,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位韩国总统心里正打着一笔精细的算盘。

没过24小时,韩国总统办公室就抛出重磅声明,说李在明希望"不久的将来能访华"。这消息一出来,外界立马联想到前阵子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中方取消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直接拒绝日方提出的明年1月三国首脑会谈提议,反制措施一套接一套,每一下都打在日本的痛点上。李在明不可能看不到这些,毕竟尹锡悦时期"亲美疏华"的教训还摆在那儿,2024年中韩贸易逆差飙到127亿美元,对华直接投资降了12%,半导体和汽车这两大支柱产业怨声载道,他能打败保守派上台,很大程度就是因为选民看够了那种损人不利己的外交路线。
现在李在明着急访华,说到底是怕韩国重蹈日本的覆辙。中日矛盾的核心是台湾问题,这对韩国来说同样是烫手山芋,尹锡悦2023年4月把台海问题类比半岛问题,还乱贴"国际问题"的标签,结果呢?中韩关系直接跌到冰点,韩国在华企业受损,文化、教育合作项目全黄了,出口、供应链这些经济命脉差点被掐住。李在明比谁都清楚,韩国62%的GDP和印太地区挂钩,而中国不只是韩国汽车第三大出口市场(前三季度占比18%),更是半导体产业的"命脉"--出口额占该产业总额的32%,真要是在敏感问题上踩了红线,尹锡悦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
更让李在明坐不住的是美国那边的压力。韩美刚公布的"联合事实清单"看着像合作文件,实则是特朗普给韩国套的"紧箍咒":未来五年要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差不多是韩国2024年全年GDP的12%;汽车进口关税从8%提到15%,单辆现代汽车在美国售价就得涨2000美元,可现代汽车2025年前三季度在美销量已经下滑5.3%,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防务上还要把军费提到GDP的3.5%,拿250亿美元买美国武器,等于给驻韩美军开了"无限额支票"。最要命的是,美国还在旁边敲边鼓,逼着韩国减少对华半导体材料出口,一边是美国的"硬要求",一边是自家产业的"吃饭问题",李在明再不找中国谈,韩国企业就得集体造反了。

他想当面解释的,恐怕不只是之前缺席中国九三阅兵的事儿--今年8月他派过代表团访华,还带了亲笔信说明原因,当时"中国通"朴炳锡压阵,连经贸部前次官和半导体企业代表都带上了,直奔供应链稳定和关税互惠,说白了就是想推进中韩自贸区第二阶段谈判,特别是机电和新能源领域。2025年前三季度中韩机电产品贸易已经增长6%,新能源电池领域更是互补到骨子里,韩国有技术,中国有72%的锂资源供给和庞大市场,这种"各取所需"的合作,比尹锡悦硬疏远中国聪明太多。
但现在光解释这些还不够,李在明得让中方相信,韩国不会像日本那样在敏感问题上胡来。他在记者会上提到高市早苗涉台言论时说"要冷静观察局势,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还感慨韩国"位于大陆与海洋中间,稍有不慎就会沦为夹缝中的虾米",这话看似在说处境,实则是在释放信号:韩国不会选边站队,更不会跟着日本搅局。毕竟日本现在的下场摆在那儿,高市早苗想靠韩国"穿梭外交"缓和关系,可李在明心里门儿清,没让高市早苗道歉撤回错误言论,中日之间根本没的谈,他可不想把韩国卷进去。
当然,李在明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美国正拉着韩国进"芯片四方联盟"和"印太经济框架",就是要逼韩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可他不想当棋子。之前他特意放宽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口限制,还把官方称谓"韩日中"改成"韩中日",这些小动作都是在表态:韩国要的是平衡,不是依附。这次想当面谈,也是希望能和中方搭建一个"韧性合作框架",摆脱外部干扰,毕竟中韩合则两利,真要是彻底倒向美国,无异于自断臂膀。
不过中方的态度也很明确,之前和李在明会晤时,肯定了过往成果,也愿意推进多领域合作,但强调要"从长远视角推动关系稳定发展"。这意思就是,别搞短期利益交换,要拿出实打实的诚意。李在明要是只带着"客套话"来,恐怕很难达到目的。毕竟现在东北亚局势复杂,北边是核武国家朝鲜,旁边是对台海敏感的中国,另一侧是不断强化军力的日本,美国还在旁边搅局,韩国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绝境,李在明这次访华要是谈不拢,不仅自己执政根基会动摇,整个韩国经济都可能跟着遭殃。

说到底,李在明着急访华,既是为了稳住经济基本盘,也是为了避开地缘政治的"坑"。他比谁都清楚,中国对日本的反制措施是"杀鸡儆猴",韩国要是不识趣,下一个被针对的就是自己。现在就看他能不能拿出足够的诚意,把该解释的解释清楚,把该承诺的落到实处,不然的话,尹锡悦的教训,他早晚得再尝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