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先扫墓,然后去踏青
著名古画《清明上河图》,曾一度为明代大学者李东阳所收藏。他对"清明上河"的解释就是"清明上冢(坟)"。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上坟扫墓,本是寒食节的内容。古代寒食节定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按照历法推算,这一天有时是清明前一天,有时是前两天。于是,"禁火三日"就和清明合而为一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可以作为证明:"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元代人写的《析津志》中有这样的诗句:"三月京师寒食早……桃花和饭清明到,追远松楸和泪扫"。松楸,这里代指坟墓。桃花饭,是寒食节的食品。这几句诗,是清明节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的又一证明。
明人编著的《帝京景物略》中,生动地记载了明代北京人的扫墓活动:"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樽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道路上尽是携带着酒和食物以及纸钱去上坟扫墓的人。到了墓地,"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然后焚烧楮锭,"以纸钱置坟顶头"--以表示逝者后继有人。"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扫墓结束之后并不回家,而是找个风景优美之处,列坐饮酒、尽情欢乐,这叫踏青。这段记载证明:明朝人已经把扫墓与踏青连在一起进行了。踏青的优选之地是高梁桥:"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游人以万计"。清《大兴县志》中也说:"清明日,男女簪柳(头上插柳枝)出扫墓,担尊榼,挂楮钱,既而寻芳择地,欢饮而归。"看来,上坟扫墓与踏青游春并不违和。
清明节,在皇宫里又被叫作"秋千节"。元大都时期,宫廷里将清明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据《析津志》记载:"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立起秋千架,宫女们穿上金绣衣襦,双双对蹴。此外,宫廷里还大摆酒筵,珍馔胜于平时。达官豪门"悉以此(日)为除祓散怀之乐事"。这个风俗也延至明清。《酌中志》中说:"清明则秋千节也""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宫女们"带(戴)杨(柳)枝于鬓",让那些不能出去踏青游春的嫔妃、宫女尽情欢乐。
全面了解清明节的风俗及内涵,那么就知道:过清明节完全可以、也应该高高兴兴的。所以,清明前后亲朋好友互相问候、互祝愉快,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无须有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