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大都人要在三月三这天到水边"脱贫"。据《析津志》记载:"是月三日,(大)都城风俗,谓此日可脱贫穷者,竞以菽黍秸纽作圆圈,自以此套其首自足,掷于水中,云脱穷已讫。"人人拿一黍秸圈聚在水边,那场面之热闹不难想象。而最热闹的地方是积水潭沿岸:"若海子上,车马杂沓,绣毂金鞍,珠玉璀璨"--无论贫者、富人,都来海子之畔了。
上巳节,因为时间上常与清明接近,所以渐渐就被清明节所含盖了。
唐立寒食节,放假祭祖先
中国人以孝为先,讲究"慎终追远"。"追远"的形式即上坟扫墓,一年之内两次:一次在寒食节(送吃的),一次在寒衣节(送穿的)。寒食节在清明节气的前一两天,寒衣节在入冬的第一天即十月初一。这习俗由来已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意思是说:从汉朝起,将对祖先的庙祭,转到对先人的墓祀上来了。
《旧唐书·玄宗本纪》里有"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的记载。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扫墓祭祀属于吉礼。唐玄宗顺应民俗,规定寒食节放假三天,让官员们上坟扫墓。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寒食雨》的诗中写道:"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乌衔纸",在另一首诗中作"乌鸦衔肉纸飞灰",是寒食日扫墓形成的一景。
有一种说法是,寒食节是为纪念晋国的介子推而设的。传说春秋时介子推护从晋国公子重耳出逃,重耳回国后当上国君,是为晋文公。介子推拒绝封赏,退隐山林。晋文公为迫使他出山放了一把火,结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烧死在绵山。晋文公后悔不已,下令每年禁火三天以纪念介子推。其实寒食节禁火源于周代,要早于介子推。《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仲春时节,有官员在城中摇着铃铛警告:"禁止点火!"不许点火做饭,自然要吃寒食--这恐怕是寒食节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