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南曹操真墓现世,陪葬品令人意外,展现曹操的另一面(2)

2025-09-19 16:42  搜狐

对此,考古队再次对墓道结构进行了详尽勘察,果不其然,在西向墓门一侧的墓道上,出现了后期开凿的痕迹。

其位置与主道呈交错角度,且打通墓室上方填土,显然并非初建时所为。

这些迹象无声地说明:墓室在最初下葬后曾被再次开启,而开启的目的,十有八九便是为了合葬卞夫人。

一个细节令人动容,在那具年长女性的骨骼周围,依稀还有绢帛残片残留,与曹操所在的主棺位置恰成对称,仿佛夫妻依偎长眠。

陪葬品颠覆形象

值得一提的史,在古墓发掘现场,考古队原本满心期待能揭开一场"帝王级"陪葬盛宴。

毕竟,这是一位曾雄踞中原、叱咤风云的权臣,他建立魏政、割据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留下了无数让后世争论不休的野心轨迹。

而且,像曹操这样的枭雄,墓中若无满堂金银珠宝陪葬,简直不合逻辑。

可当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一件件清理出陪葬品时,最先浮现在人们心头的不是惊艳,而是疑惑。

墓室里大多数器物材质简单,大多为铁器与陶器,有的甚至上面还残留着火烧痕迹与泥垢,仿佛从未经过精细打磨。

那些铁戟、陶罐、简易石枕、粗糙陶杯,样式单一,几无雕饰,更无任何一件金银玉器的身影。

如此情形,与民间传说中"魏武王金戈玉马、陪葬如山"的想象形成了鲜明反差。

最初,考古人员还以为是盗墓贼早早将贵重物品席卷一空,可当公安部门查获盗墓团伙、追回部分被窃文物后,所有人再次陷入沉默。

连盗墓贼也未能搜出半件金银珠宝,他们缴获的,竟也只是几块刻有"常所用"的石牌、部分铁制兵器,以及几只黯淡无光的陶罐。

如果说这是一座权臣之墓,那么它的陪葬规模未免也太过寒碜。

比起当时的王公贵族甚至普通富户,这些物件的规格都显得过于朴素。

唯有那块石牌--"魏武王常用慰项石",或许算得上其中最"值钱"的物品,而它,终究也不过是一块刻字的石枕。

这种简朴至极的墓葬风格,直接冲击了人们对"曹操"这个历史符号的既有印象。

《三国演义》中那个"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奸雄,挟天子而令诸侯的霸主,早年设"摸金校尉"掘人祖坟的曹操,怎么会给自己留下这么一座"寒酸"的归宿?

这样的落差,让人一时间难以接受。

但随着进一步研究,学者们再次翻出曹操亲笔所撰的《终令》。

这是一份他临终前留给儿子曹丕的遗命,其中明确要求:"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葬以薄礼。"

短短几句,竟恰与高陵的现状完全一致。

曹操不仅要求不筑高冢、不立碑树,还特意嘱咐后人不得随葬金玉珍宝。

他明知世人皆贪生怕死、崇尚富贵,却以权臣之躯示范节葬,几乎在与整个时代的丧葬文化唱反调。

而此墓所呈现的一切,正是他这一生实干与清醒的写照。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一直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七十二疑冢"之说,也在这次考古中被彻底推翻。

原来,"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仅来自明代诗人陆深所写的一首《疑冢》:"疑冢七十二,冢冢浑相似。"并无任何史实依据。

而真正记载曹操下葬位置的,是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和东晋《水经注》。

这些古籍准确指出魏武王高陵位置,就在如今发现墓地的西高穴村,完全契合。

一代枭雄,最终选择薄葬,不为虚荣留名,只将"常所用"几件器物随身携带入土。

这样的决定,也许更能表现出曹操那份极少被人提及的清醒与通透。

同时,这些陪葬品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真实的曹操,一个远比戏台与小说更为深邃立体的人物。

更让大家对曹操有了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