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生前无比宠爱的四春娘娘,在他去世后,慈禧都是怎么处置的?

2025-08-21 16:56  搜狐

咸丰生前无比宠爱的四春娘娘,在他去世后,慈禧都是怎么处置的?

咸丰帝生前宠爱四春娘娘,有人说他专门在圆明园建"天地一家春"为她们居所。可等皇帝去世,慈禧权力在手,这四位宠妃还留得住命吗?真实结局,不是传说的那样简单。

咸丰的偏爱,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起

咸丰年间,后宫虽然没乾隆那么热闹,却也不冷清。除了懿贵妃、皇后这些正牌主位,咸丰还特别宠爱几位姿色出众的嫔妃。民间称她们为"四春娘娘",名字都带个"春"字:杏花春、柳叶春、海棠春、残雪春。封号并不正式,却在宫里人人识得。

四人原本出身不高,但仗着年轻貌美,加上会说话、懂情趣,深得咸丰欢心。有说她们原先是宫女提拔,也有说是地方献女选入宫中。宠爱之极,据说咸丰曾在圆明园另设春殿,为她们安排单独起居。每逢节庆,必与她们同游园林,不带正宫,不请贵妃。

这份特殊偏爱在宫里传得沸沸扬扬。懿贵妃虽然表面冷静,心中却早已警惕。皇后位份虽高,处境也开始不稳。更有小太监背后揣测:若不是出身低微,说不定哪位春娘娘早已被册为贵人了。
咸丰晚年病重,政务多交懿妃代理,春娘娘们仍常被召去看护。病榻前那几个月,宫人传言杏花春最得近身服侍,咸丰曾一度想为她求封。但病势沉重,话没落在纸上,人已气竭。

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这四位宠妃无依无靠,没有外戚支撑,更没有封号做庇护。唯一的靠山--咸丰,走了。

慈禧接管后宫,谁能留下,谁必须消失

咸丰驾崩后,政局风云突变。载淳继位为同治皇帝,仅五岁,垂帘听政成了必须。慈禧不是普通后妃,她是懿贵妃,是皇帝亲母,是载淳背后的唯一权柄来源。

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清理政务,也开始整顿后宫。凡是过去咸丰亲信,若无名分或出身不明,一律降等清算。宫里有句话:"过去看脸的,现在看牌位。"谁被册封、谁有诏书、谁有族谱,都写在档案里,写了就是身份,没写的,一律无凭。

四春娘娘的名字,从未出现在正式宫籍中。她们只是咸丰的"私宠",既无诰命,又无子嗣,既未册封,又无家族可依。对慈禧而言,她们是咸丰过去私生活的痕迹,更是影响她权威的"余火"

慈禧没有明说,但清宫内务府在咸丰驾崩百日后,秘密转移春殿内人口。记录显示,曾有四名妃嫔由圆明园迁往景仁宫偏殿,后改居掖庭北所。掖庭是冷宫代称,居住者非罪即废。搬迁没有仪式,没有名册,只有两句话:暂居,听后旨。

春娘娘们不曾犯错,也没机会申辩。她们不是被赐死,也不是公开贬降,而是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后宫的某个角落。偶尔有太监提到掖庭北所几个新主子,但不许提名。太监换水送饭,只见窗纸微动,不见人声。到同治六年春,掖庭那几间小屋换了人住,也没人追问原先住户去了哪里。

慈禧处置她们,不留痕迹,不留口实。既没让她们活成笑柄,也没给她们尊严死法。这是比赐死更沉重的惩罚,是权力对宠爱遗物的清扫,是新秩序对旧感情的肃清。

四春消失,平地起风的后宫肃清

咸丰驾崩后几个朝节作短。宫人不敢议论,只能听消息传来:春娘娘们不见了。画面浮现:圆明园春殿一片空荡,昔日花影、春榭无人驻足。春殿被清扫干净,花木贬为贬低后的杂草,宫门大锁,无景象光辉。

宫廷账册中没有她们名字,宫女列表里空出数位。"该更名者更名,该退位者退位",慈禧开始清理不符合新政权需要的后宫成员。那些未被册封的妃嫔,无论曾得宠多久,都不被列入正式玉册。没有册封意味着无身份,意味着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