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布局
京津冀等三大集群已形成差异化分工
作为国家高端装备创新战略的核心方向,人形机器人被列为未来产业突破重点。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突破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仿生感知与认知、智能灵巧手等十大核心技术,并聚焦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等场景加速产品落地。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配合国家顶层设计,《"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2025年技术高地、2035年全球集聚"双阶段目标,推动区域化协同发展。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已形成差异化分工。
智能机器人产业在政策与资本协同下,"技术攻关-产业协同-资本赋能"的闭环生态逐步成型,驱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23年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通过"联盟+基金"双轨模式加速生态构建。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性联盟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78家产学研单位,聚焦技术共享与产业链数据库建设;河北、天津等地联盟则深耕细分领域,完善垂直生态。资金端同步发力,北京百亿级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于2024年12月落地,长三角依托上海人工智能母基金、吴中区专项基金覆盖全链条,珠三角通过粤科智能机器人基金强化应用场景布局。
近年来,凭借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京津冀三地的机器人产业形成了错位竞争、协同互补的局面:北京地区拥有强大的科研和创新资源,是全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研发中心之一;天津在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零部件生产方面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河北则形成了以系统集成及特种机器人为主的产业集群。
截至2025年2月20日,北京地区共有超2万家智能机器人企业,下辖16区均有分布。其中,海淀(16.5%)、大兴(11.2%)、通州(10.1%)的相关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10%,三区占全市智能机器人企业总量的37.8%。约有1%的智能机器人企业获得了融资。获投企业中,48%的企业处于早期融资(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A轮)阶段,处于天使轮的企业占比最高,约为24.2%。
企业发展
2020年起新增注册量迅速攀升 粤苏占比超三成
2月9日,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江苏省的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占比最多,长三角地区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协同发展。
作为近年增速最快的未来产业之一,智能机器人行业相关企业增长迅速。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十年以来,年度智能机器人新注册企业数量连年上涨,2020年较上年增幅超过100%。自2020年起,行业新注册企业数迅速攀升,2023、2024年每年的新注册企业数量均超过10万家,2024年达到12.5万家。
从地域分布看,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主要聚集在区位优势、科研实力、产业链配套完善的东部地区。根据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数据,东部地区吸引超三分之二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集聚。这一区域不仅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还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因此,东部地区被誉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黄金地带",不仅引领着全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