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班级"倒了一半"】
凌晨一点,电话响起。
李阿姨的声音带着哭腔:"医生,我孙子怎么又烧到39℃了?白天还只是流鼻涕,说头疼,以为是没睡好,结果晚上就开始发抖……"

第二天一早,门诊等候区挤满了人。
一个班40个孩子,老师说,请假超过15个。
走廊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像在提醒--这一轮真的不简单。
更扎心的是,一位55岁的公交司机,前两天还在上班,第三天就因重症肺炎转入ICU。
家属反复问:"不是普通流感吗?怎么会这么严重?"
就在同一天,中疾控的发布会也给出了一个刺眼的答案--
全国流感进入较快上升期,个别省份已达到高流行水平。
不是预警,是现实。
不是个例,是趋势。
这一轮甲流,来得更猛、更广、更快。
一、这次流感,为何"来势汹汹"?
中疾控研究员彭质斌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
当前全国流感活动已进入快速上升阶段,多数省份达到中流行水平,个别省份已是高流行状态。
尤其是--
✅ 5-14岁人群阳性率显著增高
✅ 学校、托幼机构聚集性暴发明显增加
✅ 南方地区流行高于北方
而这一流行季的"主角"不是去年的H1N1,而是:甲型H3N2亚型,占比超过95%
别小看这个名字。
它意味着:
发热更高
传播更快
症状更重
对儿童尤其"狠"
不少家长都在问:
不是刚熬过疫情几年吗?怎么反而更容易中招?
答案其实很扎心--
前几年戴口罩、少聚集,流感"隐身",但人体免疫记忆也随之减弱,形成所谓的"免疫空窗期"。
当病毒再次大规模来袭,身体反应慢半拍,结果就是:病得更重,恢复更慢。
二、别再把流感当感冒!这次不一样!
很多人仍抱着老观念:
"流感就是感冒嘛,喝点热水就好了。"
错!大错特错!
普通感冒 ≠ 流感
普通感冒一般轻,低烧为主,而流感往往:
- 高热超过39℃
- 肌肉酸痛明显
- 全身乏力,像被抽空
- 咳嗽剧烈,喘不上气
- 并发肺炎、心肌炎风险高
尤其是以下人群,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 60岁以上老人
- 儿童
- 慢性病患者
- 孕妇
- 免疫力低下者
很多人不是被病毒打败,而是被"轻视"耽误。
三、钟南山也提醒:早期不是发烧,而是这些信号
不少患者第一天其实并没有高烧,而是:
- 喉咙发紧、发痒
- 全身酸软
- 突然怕冷
- 食欲骤降
- 极度疲倦
这些"看似小事"的异常,正是病毒在体内攻城略地的信号。
一拖再拖,错过黄金48小时,后果可能完全不同。
四、疫情趋势已定,接下来会怎样?
中疾控预测:
✅ 本轮流感高峰可能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初
✅ 流感活动还将进一步上升
✅ 多种病毒将共同流行(H3N2、H1N1、乙型)
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是关键期,也是"高危期"。
五、防住这一轮,记住"疫苗+卫生习惯"双防线
彭质斌明确提出:不是只靠药,更要靠预防。
✅ 第一层: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别再犹豫:疫苗不保证百分百不中,但能显著降低:
- 重症风险
- 住院率
- 死亡率
尤其推荐:
- 60岁以上老人
- 儿童
- 慢性病患者
- 教师、医务人员
- 托幼机构从业者
✅ 第二层:卫生习惯一个都不能少
- 勤洗手,尤其回家第一时间
- 消毒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
- 科学佩戴口罩
- 不用脏手揉眼睛、抠鼻子
- 室内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六、出现这些症状,请立刻警惕
一旦出现:
- 发热
- 咳嗽
- 流涕
- 乏力
- 头痛
- 持续高烧超过3天
请减少外出,佩戴口罩,及时就医。
别拿"年轻""身体好"当挡箭牌,流感从不按年龄选人。
七、学校、养老院,这些地方必须严阵以待
重点场所提醒:
- 加强每日健康监测
- 做好通风消毒
- 登记因病缺课情况
- 严禁带病上岗、上课
一人隐瞒,可能拖垮整个班级。
八、医生说句实话:这波流感,拼的是"警觉"
怕的不是病毒,怕的是你忽视它。
有多少人,烧到39℃还在说"再扛一晚"?
有多少家长,孩子咳到喘还觉得"过两天就好"?
有多少老人,只因害怕麻烦而拖延就医?
真正的危险,往往藏在"再等等"里。
结语:这不是恐慌,这是必须的清醒
流感进入较快上升期,已经不是新闻,而是现实。
它不会因为你不在意就绕开你,它只会欺负那些轻视它的人。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家人、朋友、同事、孩子的班级群。
多一个人看到,可能就少一个人住进ICU。
你怎么看?
你们那边流感严重吗?
孩子班级有没有出现集体请假?
你是否已经中招或正在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