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长老会医院急诊室的灯光彻夜未熄,主治医师马克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药品库存警报眉头紧锁: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的储备仅剩3天用量。他不知道的是,千里之外的中国江苏某化工厂,正通过流水线生产着这种抗生素的两种核心原材料--全球范围内,只有这里能稳定供应。这不是孤例,美国药典委员会2025年10月的报告狠狠戳破了美国医药自给的幻象:近700种美国药品的关键化学原料依赖中国,其中211种完全没有替代来源。

"我们的药品供应链像悬在钢丝上,而钢丝的另一端攥在中国手里。"美国医药行业分析师艾米丽在专栏中直言。一组数据足以说明这份依赖的重量:全球40%的原料药(API)来自中国,美国市场上80%-95%的抗生素原料、70%的肝素(手术必需抗凝血药)原料都贴着"中国制造"标签。更惊人的是,即便是号称"世界药厂"的印度,其70%的原料药也依赖从中国进口,而美国每年从印度采购的仿制药中,实则藏着中国供应链的"隐形基因" 。
中国能成为全球医药产业链的"顶梁柱",绝非偶然。在山东某药厂的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将发酵后的原料提纯为对乙酰氨基酚--这种退烧药全球每四片就有一片源自这里。从基础化工原料到成品原料药,中国2000多家相关企业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百万吨级的年产量、成熟的生产工艺与成本优势,让欧美企业难以复刻 。要知道,原料药生产兼具污染性与重资产属性,美国本土建厂的环保成本与人力成本是中国的八倍,德国药企曾尝试自建工厂,核算后发现回本周期长达12年。
这种依赖在危机时刻更显致命。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中国部分原料药厂因防疫停工,美国马上出现退烧药、抗生素短缺潮,最终靠着中国紧急调运的20万吨抗生素原料才渡过难关。2025年初,中国某口岸延长原料药出口审批时间,纽约、洛杉矶的医院随即出现化疗药物断供预警,迫使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紧急启动战略储备。就连治疗新冠的关键药物肝素,其原料价格在2021年曾暴涨269%,而全球近七成的肝素原料都来自中国的猪小肠提取产业。
面对这种"卡脖子"的现实,美国政府早已如坐针毡。拜登在2021年就签署行政命令,启动药品供应链100天审查,试图推动生产"回流";2025年更是砸下5亿美元支持本土原料药制造,还计划通过立法构建"盟友供应链"。但现实给了沉重一击:美国本土原料药产能占比长期低于12%,即便全力建厂,专家测算到2030年也只能满足20%的需求,剩下的缺口仍需依赖中国 。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中国的优势正在从"量"向"质"升级。药明康德等企业不仅能生产基础原料药,还在向高附加值的CDMO领域进军,深度参与国际新药研发流程,手里的美国FDA药物主文件(DMF)数量已达3539个 。这意味着中国不再只是"原料供应商",更在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这不是'武器',却是比武器更难替代的战略资产。"美国《纽约时报》的评论或许道出了本质。中国的药品原材料优势,源于数十年产业积累形成的供应链韧性,而非刻意打造的"杀手锏"。但对依赖进口的美国而言,这种不可替代性本身就构成了供应链安全的"命门"。当药房里的抗癌药、手术台的抗凝剂、家庭药箱的退烧药都与中国工厂紧密相连,所谓的"核选项",实则是全球产业分工下的必然结果--谁也无法轻易切断这条维系生命的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