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工程陷阱有很多"栽跟斗"的先例。美国F-35C舰载机就曾在拦阻钩设计上栽过大跟头,曾犯下过严重错误。钩子安装位置过度前移,钩舱凸出的影响,导致F-35C存在着钩锁过短、轮距过小的问题。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的拦阻试验中,F-35C竟连续以8次失败告终。美国海军在查明原因后,对其进行了完善。但只修改了拦阻钩构型,长度过短仍无法解决。主要原因是修复方案牵一发而动全身,几乎不可能彻底根除问题隐患。
回到我们的歼-35舰载型,其设计吸取了前车之鉴,拦阻钩的构型与长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此外,从公开影像判断,歼-35尾钩舱与机身高度契合光滑,规避了F-35C尾部突兀凸起的重大缺陷。这设计不仅提升了着舰钩锁系统的效能与可靠度,更优化了战机关键的隐身特性。
舰载机起落架和尾钩设计的毫厘之差,在辽阔大洋上空即天壤之别。当我们看到国产隐身舰载机呼啸着挂索降落,每一次看似轻松流畅的起落背后,皆凝结着工程上对强度与可靠度的极致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