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晒"过紧日子"账单,有的节约几十亿,今年将这么做
在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今年继续过紧日子是31省份共同的选择。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31省份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发现,所有省份都强调2025年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等,以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支持民生和重大战略任务。
自财政收入转入中低速增长后的十余年,中国各级政府更加强调过紧日子。去年各地过紧日子情况如何,究竟腾出多少资金?今年各地又如何继续过紧日子?
多省腾出几十亿
所谓政府过紧日子,一般是压减行政开支、非必要、非急需支出等,勤俭办一切事业。而民生等支出并不在压减范围内,反而是上述过紧日子腾挪资金的重点保障领域。
近些年各级政府过紧日子新规不断出台,一些规定甚至一度上了热搜。比如安徽提出文件资料一律双面印制,会议不发笔、本等办公用品等;苏州要求高铁沿线公务出行原则上不安排公务用车保障,公务接待安排在机关食堂的,原则上提供同餐次职工餐菜品等。
部分省份预算报告,揭示了2024年地方过紧日子成绩单。
重庆预算报告称,去年当地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出台"六减六控"过紧日子举措,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等经费,严控节庆展会论坛活动、新上建设项目和编外聘用人员等,全市压减一般性支出54亿元,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天津预算报告表示,去年天津实施更为严格的过紧日子措施,按10%比例压减公用、会议、信息化运维等行政经费,实施"三公"经费拨款限额管理,执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一进一""多退少进"政策,全年压减非必要支出87.6亿元。
吉林预算报告称,去年当地落实 12 条过紧日子措施,明确各地各部门委托业务费和"三公"经费等限额,全年一般性支出减少 65 亿元,下降 16%,其中委托业务费支出压减超 40 亿元,下降近 50%。
另外,辽宁去年预算执行中压减全省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2%以上,压减 4.3 亿元,腾出更多资金保障"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三公两费"支出5.01亿元,较年初预算压减2.33亿元
为了让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近些年各地将过紧日子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仅2024年,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福建、黑龙江、北京、山西、重庆、贵州等十多个省份发布过紧日子相关规定。
比如,黑龙江预算报告称,去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政策,细化推出严控一般性支出14个方面45条硬措施,配套建立27项标准化评估指标。
湖南预算报告称,当地在全国率先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出台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15条措施,将编制人员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性投资、政府采购等行为纳入约束范围,勤俭办一切事业。近三年省级一般性支出压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