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遭中方强势反击!260亿元的大单,中国说不要就不要了,"大赢家"终于浮出水面
据报道,加拿大原本以为在油菜籽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结果中方一个回合就把底层假设掀翻了。先是对原产于加拿大的油菜籽作出反倾销初裁,按75.8%的保证金比例实施临时措施,紧接着在更广阔的关税战线上加码,油菜籽、菜子油、油渣饼、豌豆、乃至水产和猪肉都进入加税清单。
加拿大方面话还没摆稳,中国市场这边就传出新动向--中方企业下单约5万吨澳大利亚新季油菜籽,价格被贸易商描述为"到岸低于每吨600美元"。
中方对加拿大油菜籽的反倾销调查时间很久,如今初裁落地,时间节点对得上,程序路径也没神秘之处。加拿大政府这边前脚把对中方电动汽车、钢铝产品的关税扳到了一个不太体面的高度,后脚就收到了油菜籽的"票面反馈"。中国商务部明确认定存在倾销,决定自8月14日起采用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这不是口水仗,是实打实的价格阀门。一旦阀门关上,后续的外贸现金流、保险、融资,乃至港口装卸节奏都会被迫重排。
国际贸易部长与农业部长发了联合声明,表达"深感失望",愿意对话,姿态不算软也算不上硬。问题在于,这份"失望"对得上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决策路径的后果。你既然在汽车和钢铁上追加了歧视性关税,那就得明白对方有等量齐观的工具箱。贸易从来不是单行道。更微妙的是,加拿大国内也出现了不同声部,从保守党议员到省长,再到行业协会,都在提醒联邦政府:油菜籽是西部经济的命门,别拿农产品去堵别处政策的窟窿。有人甚至提议,拿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税去补贴西部农民。这话听着像"拆东墙补西墙",背后折射的是财政与产业结构的尴尬现实。
市场反应没有迟疑。加拿大油菜籽期货一度下挫6.5%,触及四个月低点,农场主在产地算账,贸易商在港口退单。萨斯喀彻温省的生产者说,一天之内每蒲式耳少1加元,单个农场可能就是二十万加元的窟窿。把这个数字放大到"1200万英亩种植面积、20多万就业、经济贡献430亿加元"那样的量级,冲击就不是一句"失望"能兜住的。这不是小波动,是主航道改道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