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反思:气候变化下的"防旱"启示
此次河南大范围干旱,再次敲响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警钟。省气候中心专家分析,今年夏季河南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密切相关,导致水汽输送不足,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干旱灾害呈现出常态化、复杂化趋势。
"这次旱情暴露出部分地区灌溉设施老化、抗旱能力不足的问题。"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耕地灌溉率虽已达到80%以上,但部分偏远地区仍依赖"靠天吃饭",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应对极端干旱的能力较弱。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升级改造,完善"蓄、引、提、调"灌溉体系,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
农业专家则建议,应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要改变过去'大水大肥'的种植习惯,培育和推广抗旱性强的粮食品种,同时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潮海说。
目前,河南各地仍在持续抗旱,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全省大部分地区仍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但在政府、农户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抗旱救灾工作正有序推进。正如王建国在玉米地里所说:"虽然旱情严重,但只要有水浇,我们就有信心把损失降到最低,保住这一季的收成。"
这场干旱,不仅是对河南农业生产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一次锤炼。在与干旱的较量中,人们正不断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路径,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