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次"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脑肠同调'新治则及疗效评价方法"项目为例,团队首次基于"概念-领域-方面-条目"四级结构,创制了中西医诊疗评价量表体系;建立了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医生报告的症状量化推荐表单,完整构建了功能性胃肠病医生、患者报告结局复合评价体系。临床研究显示,该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这个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对我们团队工作的认可,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魏玮表示,团队目前还在做进一步的探索性工作,比如提出"脑病要治肠",癫痫、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健忘症、孤独症等,都可以通过治疗肠道获益。当前,他们正在和国内顶尖研究团队合作,以这种思路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已经有见效的患者。
"目前针对胃肠疾病,我们有两大研究重点。"魏玮介绍,一是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药在治疗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类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如果只从胃肠系统来治疗,效果有限。中医主张采取个性化治疗,整体调节,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团队目前正在做研究,希望把其中的机制讲清楚、说明白。二是重大疑难疾病,例如在消化道肿瘤防治方面,团队通过中医药的研究,初步证实中医药在防止胃癌从萎缩到肠化阶段发展中的有效性。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索中医药在胃癌防治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要做好"加减乘除"
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胃肠内窥镜及磁控胶囊内镜等技术、设备的出现和应用,不断为人类打开认识消化系统疾病的窗口。
"中西医两种医学是从不同的维度去研究患者的同一个疾病,各有优缺点。"魏玮介绍,西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以"还原论"为主要方法,借助于现代科学仪器的发明,从器官、组织一直认识到细胞、基因等,西医重视检测指标,注重疾病的病因和结果,但有时难以全面还原到人体整体;而中医讲究"系统论",擅长从整体看疾病,但存在不确定性、随机性,有时重复性较差。
本科学中医,硕士学西医,博士又回到中医,这是魏玮从医之路的轨迹。在他看来,中医和西医是两门不同的技术,但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医生最好都精通。
"临床医生看病,既要有还原论思想,更要具备系统论思想。"魏玮说,在临床中,他的诊疗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必须明确西医和中医的诊断,只有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才会给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然后该做内镜的做内镜,该用西药的用西药,该手术的手术,该中医调理的中医调理,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和西医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而不是对立排斥。如今,这两种医学已到达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汇点,尤其对于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是一个绝佳的融合方式。"魏玮强调,每种医学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中西医结合是基于不同团队长期合作的成果,并非简单的"拉郎配",也不是攀高枝,没必要争论孰强孰弱,而应以患者利益为核心,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魏玮看来,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两种医学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西医有西医的优势,例如精确的诊断和手术技术;中医也有中医的特点,比如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但要将两者结合起来,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例如,我们团队正在做的大肠息肉防治研究,就是结合中西医的优势来进行的。"魏玮介绍,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重要前兆,90%的大肠癌来源于大肠息肉。西医通常通过肠镜切除息肉来预防大肠癌,但息肉容易复发,这让患者和医生都陷入焦虑。这时,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正在通过中药调理和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探索防止息肉复发的有效方法,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和靶点。"
"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中,我们要做好'加减乘除'的工作。"魏玮解释,所谓加法,就是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要最大限度地增强患者的获得感;减法,是要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就医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乘法,是要最大限度地扩大中西医结合的效果;除法,则是要找到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学科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使它们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