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连绵青山的谷地被数百米的垃圾侵占,当医疗废品与生活垃圾在山谷中肆意蔓延,这样的画面冲击着每一个关注生态环境的人。11月22日,自媒体博主@小符同志 发布的视频,将云南昭通彝良县一处山谷的"生态伤疤"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眼前。
从视频中可见,这片山谷缓坡被垃圾覆盖得严严实实,长度约100米,高度约20米,昔日的青山谷地俨然成了一个露天大型垃圾池。更令人担忧的是,垃圾中不仅有新近产生的生活废品,还夹杂着大量医疗垃圾,博主甚至翻出了标注着2025年12月29日保质期的物品,这意味着这些垃圾并非历史遗留,而是近期仍在持续产生和堆放。数十只乌鸦在垃圾中觅食的画面,更是让这场生态危机多了几分讽刺。
面对舆论关注,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此处是之前的垃圾临时堆放点,目前已联系垃圾转运,清运车辆将于23日开赴现场开始清理。一句"临时堆放点",难以掩盖垃圾长期堆积、管理缺失的现实。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守住生态底线,建立长效的垃圾治理机制,避免"临时"变"长期",是当地亟待解决的课题。
这起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我们发现身边有类似的露天垃圾池时,是否会主动反映?生态保护从来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群人的事,它需要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参与。自媒体博主的爆料,让这处"隐秘的角落"被曝光并推动解决,这正是公众参与生态监督的积极范例。
希望当地在此次垃圾清理后,能真正建立起科学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强监管,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毕竟,青山绿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容不得这样的"垃圾池"肆意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