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洗碗全家得癌?医生提醒:洗碗4个坏习惯,全家跟着一起遭殃

2024-11-28 09:33  头条

李明最近又有亲友因癌症去世了,感伤之余,他也不禁后怕,什么时候这癌症也会轮到自己。

这不,看到手机推送的洗洁精致癌文章,他顿时一阵后怕,又想起自己用了这么多年,这得累积了多少"毒"?

可转念一想,要是不用洗洁精,确实也不方便。于是纠结之下就发了私信求助小九: "到底这洗洁精能不能用,会不会致癌?"

一、洗洁精是"害人精",长时间用容易患癌?

洗洁精作为最常见的洗涤工具,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常备,但是最近却有人说,洗洁精会致癌,让不少人虎躯一震,不敢再用,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关于洗洁精的健康隐患,最早央视报道就曾曝光过洗洁精甲醛含量超标的情况,根据有关部门抽调检查发现,不良商家为了延长产品保质期,私自添加过量的甲醛,而甲醛作为一类致癌物,有一定的致癌风险,所以,后面传着传着就变成了"洗洁精会致癌"的说法。

那为什么洗洁精里会含有甲醛呢?

其实甲醛是可以适当添加进洗洁精中的,通常作为"防腐剂"用途,延长产品保质期。

《GB 14930.1-20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洗涤剂》规定,洗洁精甲醛甲醛含量有两个标准,用于清洗食品的A类洗洁精,甲醛添加<0.05%,B类用于清洗餐饮具及其他容器的,甲醛含量<0.1%。

一般在甲醛含量在国家规定范围内,都不会造成严重健康风险,而且甲醛易溶于水、易挥发,平时用的时候多冲洗几遍就可以啦!

二、洗洁精残留是否有害人体健康?

有人说洗洁精用完,碗碟上肯定会有残留,用多了早晚也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洗洁精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表面活性剂",虽然这种成分是有毒,但抛开剂量说毒量也是不科学的。

而且人体也有代谢功能,就算这种成分会残留到碗筷中,被人体摄入,也会很快代谢出来,真要达到中毒反应,那得拿着整瓶洗洁精喝才有效果。

至于残留问题,其实还真有专家做过类似实验,一般直接冲洗一遍后,残留的洗洁精已经符合规定要求,二次冲洗后基本残留量已经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三次冲洗后洗洁精残留量已经10倍低于国家标准了。所以基本不用太担心残留问题。

而且,洗洁精能有效清除碗筷中的大肠杆菌,降低菌群密度,加上用热水冲洗,可以有效减少厨具中的微生物数量,所以洗洁精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与其担心洗洁精残留问题,以下这2种洗洁精才真的要少用:

1、香味浓郁的洗洁精

一般这种洗洁精都添加了芳香类化学污染物,浓郁的气味可能会造成一定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体质的人,尽量少选购浓香型的。

2、散装的洗洁精

散装洗洁精一般价格低廉,在落后地区非常受欢迎,但这种洗洁精大多为三无产品,制作过程不受管控,可能含有很多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添加成分。

三、这4个洗碗的坏习惯,可能是癌症的"帮凶"

很多人不信,其实洗碗也有一定讲究,如果不注意以下细节,可能真的会病从口入。

1、碗筷长时间泡着

长时间浸泡碗筷其实只是在给细菌创造繁殖温床,其次,用过的碗筷中食物残留也给细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建议碗筷还是尽快清理干净消毒最好。

2、抹布不定期更换

长时间不换的抹布也会成为各种细菌的培养皿,中华预防医学会曾做过抹布抽检实验,发现长时间不换的抹布每平方厘米细菌数量可以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个,要知道马桶圈周围一圈的细菌总数也不过3000万个。更别说其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还会引发多种疾病。

3、清洗碗盘后摞着放

摞着放虽然可以减少碗筷占到,但这种温度+湿度+不通风的环境也是各种致病菌生存的有利场所。此外霉菌也会加速滋生,尤其是黄曲霉毒素这类致癌物。

4、洗碗时不清洁碗底

很多人洗碗不注意碗底,觉得反正也不用碗底吃饭,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脏碗底摞在另一只碗上时也会把细菌带到其他碗内,所有洗碗千万不要忽视每一处细节。

四、这个"潜伏"在厨房里的致癌物!很多人还不知道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过因厨房空气污染死亡统计数据,仅2012年全球就有430万人死于厨房空气污染,其中中风比例在3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了22%,缺血性心脏病则为26%,还有6%的人因肺癌而死。

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也曾发布过相关研究,指出厨房空气污染是继高血压、吸烟和酗酒最严重的健康隐患。

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主任、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主任医师王晓娟也介绍道,如果厨房没有通风系统,那么做一顿饭吸入发油烟相当于燃吸了5盒烟草。

而且高温烹炒的过程中,随着油温不断上升,油烟中的有害成分也越来越多,除了醛、酮、烃等,还有苯并芘、亚硝胺等一类致癌物,对我们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都会有危害。

所以千万别忽视油烟带来的健康风险,做饭时最好打开排换气装置,保证空气流通,烹饪方式最好少油炸。

总而言之,以上厨房隐患一定要谨记,日常做饭的时候最好选择蒸煮等健康烹饪方式,重视厨房油烟污染,厨具卫生也要管理好,以防病从口入。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