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截至28日24时,北京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543.4毫米,达到特大暴雨级别。北京的平均年降水在600毫米左右,543.4毫米相当于四天下了近一年的雨。最强的小时雨量达到95.3毫米,降水强度远超我国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1小时内把近10厘米深的水"强灌地面",自然和人工系统都来不及"消化",破坏力远超常规降雨。
28日下午,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朱家湾区域。图片来源:潮新闻
二是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山区、尤其是北部山区。
为何是北部地区,而不是西部、南部或者其他任何地方?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解释,在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这种暖湿条件非常好的背景下,大概率都会出现这种对流云团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但哪里会出现强降雨,就得看哪里会触发对流云团,如果持续有动力辐合条件,降水就会一直持续,而这次触发的位置就在北部地区。
三是降水分布不均、山区短时雨强大。
本次强降雨过程中,平原地区的降雨远不如山区明显,基本上就是一阵降雨,过去就过去了,不像山区一直在源源不断地持续。雷蕾表示,这是因为西南暖湿气流和地形相互叠加的影响,"列车效应"更容易出现在山区地形的附近,会有地形的增幅效应。"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影响下的降雨,就是具有分布极不均匀、局地性很强和突发性很强的特点。"
7月27日在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庄子村拍摄的河道。图片来源:新华社
四是极端性强、属于极端强对流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本轮北方地区强降水过程与大气环流演变紧密相关。近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且位置偏北,其边缘的暖湿气流向华北地区输送大量水汽,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副热带高气压边缘地区大气不稳定性强,导致降水对流性特征突出,局部地区雨强大、持续时间长,进而使局地累计降水量具有极端性。